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人才成长于德育

作者:景庆勋  

时间:2008-1-18  

摘自  
 

   【摘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主义现代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每位教师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人师表,自觉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诚信、全面成才个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智力 思辨 育人为本

    我国著名的老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教育中一个最难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
    钱老只提出这个问题,把答案留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思考、探讨;特别对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来说,更值得重视、研究。     
    能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便是人才,换句话说,培养人才,就是要培养这种智力。
    智力的源头是知识的积累,且知识富有精神价值,对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有作用,可以启发智力;但知识是用名言、概念表达的,只能算作智力形成的素材,并不等于智力。
    怎样使知识向智力飞跃,是教育学生成才的核心问题。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先师们孔子、孟子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是值得重视的。他们认为要把知识上升为智力,得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辨。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述而》),意在只学习不思考则会迷惘,只空想学习也一样困惑。这是一条由知识到智力的简要信道;又说:"学不知则问,问不知则思,思不知则辨。"(《论语述而》)《中庸》上解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进一步强调了"思"和"辨"。且给问、思、辨加上了"审"、"慎"和"明"三字,给知识向智力迈进增强了内在的思维力量。

    孟子提到的"自求自得",对知识上升为智力更有妙用。他说"深造之道,欲其自深之也,自深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也。"意谓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知识才能安固(巩固),巩固了知识才有资本向知识的更深入探进,就象掘井寻泉,掘到深处,水来自四面八方。掘到泉,则涌则出"智"。

    从先师们以上的提示中看出,把知识上升为智力的信道,肯定要发挥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辨能力;要我们把教知识和教思维结合起来,重视培养会思考、会探索问题的人。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第一位。

    思辨能力的源泉,是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信念。有了这种欲望与信念,当然会产生学生的自觉性,自觉性的有无,则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换句话说,没有对知识自觉追求的冲动,很难产生智力,成为人才。

    把知识变为智力,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开拓思路、增强思维的勤奋精神。此种精神,来自人生欲望,在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如爱国主义与个人前途命运相联系的人生信念;人生成功之路与自立、自得的理想人格等。有了以上综合的心理素质,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意志坚定、精力旺盛、充满活力。思考、探索、追求、充实、发展知识结构、动力结构、能力结构,使知识向智力飞跃,以期成才。

    说到底,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智力的基本规律应该是:智力来自学生自我的独立思辨,思辨能力产生于对知识的追求热情、评价与应用之中,评价应用的积极思维,要在健康心理中活动,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且被现在教育界广泛认可的"育人为本"和"为学之道,先立其乎大",意在教人成才,首先在于思想人格的培养,是值得借鉴的。

    就目前中、小学教育现状而言,不少地方,存在着只重视教知识、忽视育人的现象,"应试教育"象一只无形的指挥棒,强行指挥着一大群明知不对却不得不如此干的老师们。老师们的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有灵感、有理想、有人格、有创造能力的人,却一定得看成是装知识的器具,学生也只能提着脑袋装知识。教与学双方的努力方向只一个:只教只学可获得高分的成熟答案,不及其余。单纯地灌输知识,挤掉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间,堵塞了知识上升为智力的信道;更为严重的是:对培养学生人生信念、人格理想、高尚精神的德育相对的大大被削弱了。谁都知道: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精神文明的核心,在于理想人格的培养。真正人才的智力中,含有人格力量;历史与现实一再说明:不用人格驾驭的知识,是人类社会的灾星。

    总结一句话:让我们在认真备课、教好知识的同时,把对学生成才的希望和爱心重点放在以德育人上。

 
本文编号:2008011723452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