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敬老是美德,百善孝为先——第九期广东文明论坛嘉宾观点摘要

作者:江门日报  

时间:2008-9-27  

http://e.jmrb.com/m/2008/09/26/09/m_176718.shtml

摘自  
 

   【编者按】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但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普遍爱幼有余而尊老不足。孩子接受大人的保护、呵护、疼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孝敬父母、帮助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过少,甚至违反孝道、虐待老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敬老孝亲的和谐氛围,如何对青少年们进行有效的孝亲敬老教育,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昨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主办,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承办的“广东文明论坛”第九期在江门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敬老孝亲是每个人的道德责任”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本报摘要刊登其中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
  和谐社会本身就有孝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人与人的团结和睦、相互协调、亲密友爱,使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最大优化状态和最佳的结合效果,这其中就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老少之间的亲情爱护,互敬互尊;包含了孝亲敬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思想和行动。和谐社会本身就有孝的重要内容。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爱护,是少对老的尊敬与回报。

  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吴灿新:
  敬老孝亲的核心是情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礼仪之邦,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代敬老孝亲的德行都广为世人所传颂。
  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社会,敬老孝亲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崛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中国敬老孝亲传统美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使社会上普遍形成了“敬老孝老严重不足、爱幼宠儿绰绰有余”的现象。
  据报道,武昌曾对青少年敬老孝亲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生缺乏敬老孝亲教育。有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任何有关敬老孝亲的传统故事;超过65%的青少年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0%左右的学生从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以平均每年百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当今老人的基本需求是: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特别要看到,当代老年人更注重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他们要求晚辈回报的不完全是物质上的照顾,更看重的倒是精神上的体贴。敬老孝亲的核心应当是情,情真则孝实。
  这种现状,就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因此,要把“敬老孝亲”的教育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加强敬老孝亲美德的教育与培养;社会要把敬老孝亲教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把敬老孝亲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社会要为老年人捉供心理沟通,感情交流的平台。

  五邑大学教授刘兴邦:
  “尊老孝亲”具有普世价值
  “尊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它为岭南历代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岭南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明代岭南文化的突出代表、岭南心学的创始人陈白沙继承和发扬了“尊老孝亲”的优秀传统,养成了“孝弟出于天性,事大夫人甚谨”的孝亲人格。
  陈白沙是遗腹子,在寡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这种特殊的人生际遇使陈白沙对母亲十分孝敬,陈白沙的母亲也非常亲爱陈白沙。陈白沙不在家时,母亲觉得吃饭没有味道,陈白沙外出时,只要母亲想念他,他就会马上感觉出来,并立即回家。陈白沙的“孝亲”美德在当时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并在岭南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尊老孝亲”是当代中国建设家庭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它具有普世价值。“家和万事兴”既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家和万事兴”是指家庭和谐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而家庭和谐是以“尊老孝亲”的家庭美德为思想基础的,一个连“孝亲”都做不到的人,不可能做到“尊老”。没有家庭内部“尊老孝亲”的优良品德,就没有家庭的和谐、稳定、团结。
  “尊老孝亲”的家庭美德推广于社会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有了一个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各项事业也就兴旺发达了。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它能够实现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吗?今天,我们提倡“尊老孝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一个温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尊老孝亲”的现代价值和普世意义也在于此。

  广东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潘自勉:
  把孝定位于公民责任之上,化解“孝道危机”
  在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方式仍以传统家庭模式为主,面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形势,传承孝道的合理价值(敬与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经验表明,孝的传统道德价值,已被现代生活中的时空分离机制解构为一种被动状态,以至于传统孝道思维遭遇以下两种困境:
  一是孝的时空性问题,如“父母在,不远游”,这有悖于现代人四海为家的职业生活。现代的人们为了缩小内在的孝心焦虑,“常回家看看”、“常给家里打电话”,就成为一种用时间来解决空间问题的尽孝之举。
  二是孝的等级性问题,传统孝道是以父权制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纵向的等级关系。在当代中国,个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通过平等关系实现的个性需要满足之上。这使孝的对象不再以单纯的血缘或情感为基础。
  总之,在市场逻辑主导行为选择的今天,我们应当走出关于孝道的传统思维,即孝不仅是一种信念伦理,也是一种责任伦理;不仅是一种德性修养,还是一种行为规范;不仅是一种家庭关系,更是一种制度安排。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孝定位于公民责任之上。
  因此,为了化解当今社会的“孝道危机”,首先,应该倡导感恩教育,弘扬宗亲文化。在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方面,学习古典家训、把握发肤血脉、体会认祖归宗等。同时,要把培养感恩意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并贯穿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始终。其次,需要健全国家支持家庭功能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体系,要逐步建立完善“个人孝心+社会保障”的现代孝道模式。
  此外,要大力培养诚信教育,和谐社会而言,提高大多数人的制度信任水平比少数人拥有道德牺牲精神更重要。

  《秋光》杂志社总编辑陈彤彬:
  让老人活得独立、有尊严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提倡敬老爱老,应该是吸取了传统敬老文化中能够与现代文明相适合的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增加现代社会的道德内涵,建立一种含有超越宗法、反映人性人情的普世性因素的新敬老爱老文化。传统的敬老主要是针对父母,“养亲”、“尊亲”,而我们提倡的敬老爱老,涉及一切老人,体现了更普遍、更宽广的社会人道主义,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信仰,是一种人道的意识和情感。
  敬老爱老的核心在于“尊重”。在日常工作的调查中发现,老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及周围的人对他们不够尊重,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得到相应的尊重,而不是被看作“无用之人”。因此,照顾父母长辈的心意不仅仅是“养”,而应是以“尊重”为出发点。也就是说,要维护老人的生命尊严、人格尊严,注重老年人心理、情感的需求,给他们独立、自由的权利,让他们活得快乐、充实、心态平衡。

  江门市老龄委主任、民政局副局长赵佩莲:
  努力建设长寿侨乡
  江门市百岁老人人数连续7年超过并达到国际认定标准,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在营造敬老孝亲的社会范围工作中,我市对外地老人率先七免费三优待;率先在全国为免费乘车老人购买意外伤亡保险,市区在外资、合资不同所有制企业,同时在城市公交,公路,道路运输等不同范围分别履行对老人免费或半价优惠的社会责任,创了全国先河。目前,我市免费乘车的老人约10万人,半价优惠也近10万人。我市1291个村(居)有老年人协会,全市80个镇(街)均建立老龄机构,江门也由此成了中国最早的老年人协会发源地之一。
  下一步,我市将抓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制度的落实,在“城乡低保”中对独居、特困、病残老人等特殊群体分类施保。 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一院两制等新模式,探索子女不在身边的低收入老人养老的解决办法。 

 
本文编号:2008092709151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