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现代化的小区里,孩童端坐屋中诵读《弟子规》,声声入耳,字字清脆。记者发现,打着国学招牌的托管班在小区里悄然兴起,办班人低调推广,家长们也乐得多一种选择。
同为私塾各有理念
中山六路一条小巷里,隐藏着一间“私塾”,邻近多个社区和学校。记者进入学馆时,有三四个五六岁的小朋友正在嬉戏,见到记者便主动问好。墙上贴满了书法、国画作品,还有一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的奖状,负责人邓老师走出来说,这些都是学生的成绩。
据邓老师介绍,周一至周五这里共有15个学生上课,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这些学生里最小的2岁半,最大的6岁,由4位老师辅导学习国学经典,包括《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等,“我们要求孩子在2~3年内熟读四书五经”。邓老师介绍,经典教育比较注重道德礼仪,而且要从小开始培养。老师会教导孩子要向老师、家长鞠躬,还要主动与人打招呼。除了典籍,还教学生唐诗、书法、国画,也包括一些其他知识教育,如拼音、数学、英语、写日记 ,“我们不希望教一群‘古人’出来,所以也会融入现代教育”。
在祈福新村的一个少儿读经班,孩子则不用识字、学拼音,而是直接背诵《弟子规》《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等中华经典。读经班的负责人王先生表示,老师会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先让学生死背下来,再慢慢地领会个中意思,这样教育下来有两个明显效果,一是学生的记忆力好了,二是在道德礼貌上有所长进。
家长意外收获:孩子懂事了
据了解,大部分送孩子到国学班的家长对国学其实了解不多,很多家长只是觉得在幼儿园学不到什么东西,能在“私塾”里学些中华传统文化也不错,而且就在家门口接送孩子也方便。慢慢发现孩子变乖变懂事了,意外收获到孩子道德礼仪的变化。
祈福业主庞女士表示,由于先生是香港人,将来打算让孩子上香港的小学,想在孩子正式上学前积累一些经典文化,现在上了一个多月的读经班。“我儿子原来很调皮,现在变乖了,邻居都夸他现在会跟人打招呼,吃饭的时候他还会说‘妈妈煮饭辛苦了,爸爸吃饭不感恩’。”庞女士说这让她觉得非常意外。另一位业主家长罗老师则认为,读少儿国学班有利于加强孩子的记忆力,她的儿子现在就特别能记住别人说的话,家长教育时省心很多。
当然也有家长是专门冲着国学而来的。“有一位家长曾花四五千元买来中华经典想自己教孩子,苦于无法坚持才打算送孩子过来学。”祈福读经班的王先生说。
经营者低调推广
据中山六路国学班的邓老师介绍,这几年广州的“私塾”可谓雨后春笋,据他了解就有47家,不过多数经营冷清,屈居在偏僻的小洲村、仑头等地方,以低廉的价格招收城中村中的孩子。在一些小区里国学班,主要面向3岁至6岁学前儿童,既有周末、寒暑期的兴趣班,也有长期的学习班,大部分是家庭式经营,在托管的基础上提供教育服务。
目前国学班多是惨淡经营,邓老师的“私塾”2005年开始创办,他最初赔本推销免费招生,学得好还有奖学金100元。几个家长抱着“老师比学生还多总不会吃亏”的心态,把孩子送来。一段时间后,家长口口相传,学生也慢慢多起来了,现在的15个学生里半数以上来自附近社区,周末和假期的兴趣班也有四五十人参加。而祈福读经班在去年设立,从开始的2个学生发展到现在5个,暑期则有十二三个,还有些香港、新加坡的小孩。
虽然几位国学班负责人很推崇少儿国学,但都表现得比较低调,他们一致表示,办班只是给家长和孩子多一个途径接触经典文化,儿童到了学龄阶段还是应该到学校去接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