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件事,某日,安徽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初次下乡教学,给一位老乡鞠躬时,这位老乡惊退数步,指着他们说:“你们……不是……中国人,是……日本人吧?”这个事例曾让不少人心情沉重。
11月8日上午,第四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开幕式暨第七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浙师大行政中心报告厅举行。来自国际儒联、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学术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与近百名中小学教师与会。本次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与浙师大共同举办,主题为“儒家伦理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儒学与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
“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冲突的大潮中,青少年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失落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如何培养好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提高他们的公民道德素质以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让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子建教授说,他希望通过举办这个论坛加强教育界对于道德教育问题的关切,帮助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中国公民。
浙师大党委书记、校长梅新林教授说,源远流长的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均有深刻影响。研究儒家伦理、加强道德教育对于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弟子规》重建礼仪之邦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而今,中国社会礼仪现状,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个民族的‘礼失’,是经历两代人的摧残和破坏,到第三代人对于自己民族礼仪已经失去记忆,这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趋向消亡的重要征兆。”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王殿卿认为,《弟子规》是儿童行动的《论语》。要走出“失礼”的文化境遇,重建礼仪之邦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要在第四代人的心灵上播下“礼仪”之种子,到第五、六代人的礼仪实践中才能得以展现。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朱康有、杜芳芳指出: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办了“构建和谐示范镇”的专题报告会,安徽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在会上展示了在庐江县汤池镇所做的实验成果。该中心把儒家《弟子规》作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培训教材,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不仅使当地社会风气大为改观,而且也带动了全国各地传统道德的推广,影响波及东南亚各地。实践证明,传统道德的思想,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化典籍中供高雅之士赏阅玩味的“古董”,并不是有些人怀疑的“乌托邦”。
儒学教育应注重培养行为习惯
眼下,我市不少中小学都把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有的老师甚至拿出一半的语文课时间让学生学习《论语》、《大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华文化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青睐。学校开设儒学班的热情和家长送孩子诵经的欲望,包含和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李青说:“家校双方都希望通过儒学教育,让孩子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并弘扬民族精神。然而它与青少年本身追求的西方文化、时尚文化、快餐文化及新鲜刺激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接受力,让呆板的儒家理论活起来,并能直接指导他们的行动。”
当前有些儒学教育只让孩子记忆背诵,既不讲解,也不联系实际,就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所以对中小学生的儒学教育应注重其行为习惯的培养。
台湾师范大学赵玲玲教授认为,西方哲学走进了末路,从苏格拉底开始,他们一直在寻找“人”而未得。世界需要让每一个人能安身立命于天地间的文化,而中华文化的内涵以“尊人重生”为一以贯之之“道”,正足以补西方之不足,符合当前世界新人文主义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