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夫妇关系中何时才是劝谏对方及家人的好时机?有何巧妙的方法?
劝谏对方首先要得到对方的信任,没有对方的信任,他不相信你即使你用心良苦,费尽心机也无济于事,弄不好还会遭到人家的误解,这个信任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要透过你的他人的长时间的关怀和付出,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和认可,这就要我们能时时观察到对方的需要,在他需要帮助是给他以帮助,而不是给对方添加麻烦,让他觉得你没有诚意不善解人意,当你能在生活中处处考虑到他人的需要,及时的真诚的帮助他,那么你在他的心里慢慢就建立起来信任,有了信任你在劝谏他的时候,他就会相信你,听从你的劝谏,另外,在劝谏他人的时候要考虑到他的承受力,不要一次劝谏很多条,让他难以接受,要循序渐进慢慢深入,劝人除了要有一颗真诚心,善良的存心以外,还要有许多巧妙的方法。比如,通过学习使我知道了素食的好处,并开始劝导家人素食,开始效果并不好,他们会找出好多理由反驳,有的认为学佛的人才吃素食,后来我就常常把吃素食给我带来的利益讲给他们听,原来我经常爱上火,脸上会长毒疙瘩,血脂也偏高,现在这些毛病都好了,我看到有关素食方面的文章和书籍,都拿来给他们看,慢慢的让他们认识到了,素食不但营养丰富,能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且还能保护环境,减少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看到食素对人类有这么大的影响,他们都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发挥自己的智慧,找到好的方法,就会使我们的劝谏受到好的效果。
2.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魏征与唐太宗君臣间互动的智慧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唐朝的大臣魏征很有语言的艺术,他在辅佐唐太宗的时候,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在那边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在那里哈哈大笑的时候他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不就变什么?变历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这个命已经可以先保住了。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都对他直言不讳,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他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战战兢兢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然后气冲冲就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杀了他」,就这样气冲冲走回他的寝宫。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气得半死,皇后心里想只有谁可以办得到?只有魏征办得到。皇后马上就去换了非常端庄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换好以后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来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对皇后这个举动觉得莫名其妙。然后皇后就说: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又进了魏征几句谗言,后果可想而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大臣和皇后,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透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君王,一定要非常爱才,惜才,才能得到大臣们的信任和拥护,要勇于接受大臣们的进谏,改正自己的过失才真正有益于自己和国家,而做臣子的不但要忠于君主,还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时刻监督君王的言行,发现问题时要敢于向君主提出不同的意见,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用巧妙的方法让君主接受自己的意见,必要时也要为劝谏不惜牺牲自己,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贤臣。
3.《中庸》里提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
在中庸里也有非常精辟的关于企业管理的学问,中庸里面说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这些方法用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当中,同样会把企业管理好,他们是一,修身也,二,尊贤也,三,亲亲也,四,敬大臣也,五,体群臣也,六,子庶民也,七,来百工也,八,柔远人也,九,怀诸侯也。
4.历史上还有哪些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
魏征劝谏唐太宗成了历史的佳话,还有在汉武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蛊之乱」。就是有人诬告太子、皇后,他们拿了些巫术要去陷害别人,都把它埋在地底下,其实是要嫁祸于皇后跟太子。最后太子觉得这个情况不妙,就起兵杀了这些蛊惑的人,杀了这些把皇帝欺骗的这些江湖术士。但是由于这个动作,汉武帝还以为太子要造反,所以那个时候太子还有太子的亲人统统都被关起来,搞得整个汉室的家族也是非常的混乱。结果汉武帝那时候刚好在气头上,就说只要在监狱里面的统统杀了,杀自己的人。
有个孩子才刚出生,是汉武帝的曾孙,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才刚出生。那时候有个大臣叫丙吉,他也负责这件事情,这个巫蛊之事的审判,但是他就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虽然知道汉武帝已经在气头上,但是他也非常有正气,他就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结果来的人就把这个话带回去给汉武帝。汉武帝突然醒过来了,才大赦了这些还没杀的人。所以丙吉是以死,因为皇帝在气头上的时候,很有可能受到株连,连自己的都保不住。所以他以死来进谏,才能够把汉武帝唤醒。
还有在周朝时候有个君主叫郑庄公,他刚好跟他的弟弟发生了冲突,因为他的妈妈对他的弟弟比较宠爱,甚至于还支持他弟弟很多的力量,搞得他弟弟起来要跟他作对。所以郑庄公对他母亲非常的生气,在气头之下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跟我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意思是什么?这辈子死都不再见我妈妈。郑庄公这句话讲完,怎么样?你觉得他会怎么样?会觉得很痛快吗?其实人讲气话,讲完以后都很后悔,因为收不回来了。而且他又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说话要算话,结果后来真的都不再跟他妈妈相见。
我们要谨记,人与人、这些亲情要好好的去经营,「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疏远了最亲的亲人,不要因为新的摩擦就忘记了几十年的恩德,这样做非常折自己的福分,其实这么做害了自己,也伤了别人的心。人不要那么傻,我们不要尽干一些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其实损人保证不利己,这是真理!
郑庄公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臣民看到了,这个臣子是个孝子叫颖考叔。诸位朋友,一个孝子看到君王这样对待母亲,他会想怎么做?劝!因为一个孝子一定可以体会为人母亲的辛劳。当别人的母亲不能够得到孩子的奉养,他的内心会怎么样?也会很难过,他能够感同身受。《孝经》里面有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会尊敬全天下人的父母。而且我在想,这个颖考叔不只考虑到郑庄公的母亲,他还考虑到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就是当一国的国君都不孝母亲,会造成什么更严重的事?对,全国的子民,他说:君王都不孝母亲,干嘛叫我孝!那全国的风气很有可能就瞬间在变坏当中。所以一个为人臣者,他觉得这是他的职责,要赶快劝,可是要劝的让郑庄公心服口服。
所以,颖考叔有一天就拿着很好的礼物就送给郑庄公。因为当时候的礼仪,臣子只要送国君东西,国君一定要回礼,一定要请他吃饭,所以颖考叔已经算到,沙盘推演,一定会请我吃饭。这个请吃饭的过程,颖考叔就坐在那里把很多很好的食物都放到另外一边去。郑庄公愈看愈觉得好奇,他说:我赐给你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颖考叔就说: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亲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亲从没有吃过君王您赏赐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亲吃剩了我再吃。他这一片孝心,郑庄公听了很感动,他就说:唉!你都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现在都没有母亲可以孝敬。
这么几句话把郑庄公的孝心也唤醒,颖考叔就说,他说君王,你绝对可以马上孝敬你的母亲,因为我已经找到一个地方,它有个山洞通往地底下,那个地名就叫「黄泉」。您跟您的母亲只要相约在那里相见,你再把她接回国内来,那就统统都圆满了。所以,郑庄公就跟他母亲在这个「黄泉」相见了,然后就用很隆重的礼把他母亲接回国都来。
5.在兄弟关系中该如何劝谏对方?
由于兄弟之间的年龄相当,经历也差不多,彼此之间很难产生很深的敬意,所以要劝谏对方很困难,特别是兄弟在劝谏哥哥时,就更难长口,这个时候就要我们有巧妙的方法,有真诚的态度慢慢感化对方,才能起到效果,我认为首先自己要做的非常好,用真实的德行影响整个家庭,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好的氛围,这样你的观点就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特别是父母对你的支持,然后再利用开家庭会议或闲暇的时间,用聊天或谈心的方式,把彼此的观念先统一到整个家庭的利益上来,让彼此明了家庭是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姊妹间要和睦相处,把孝敬父母落实到生活当中,听父母的话,做事要想着父母要让他们放心,不能要他们在为儿女操心受累,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对家庭的影响,这样既不伤和气和自尊,又能让对方接受,站在家庭的立场上以大局出发,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把圣贤思想演给他们看,提高每个人都德行素养,在生活中慢慢感化对方,反省自己,共同进步,我想这才是兄弟之间互相劝谏的好方法。
分享文章 09.03.01
------------------------------------------------------------
1.在夫妇关系中何时才是劝谏对方及家人的好时机?有何巧妙的方法?
要劝诫别人有个先决条件,一定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假如信任不足,可能你劝他的时候,他会误解你,你是不是看他不顺眼?是不是在毁谤他?所以要先有信任。如何能够赢得亲友的信任?这个信任绝对不是凭空而来,必须透过我们真心的关怀、付出才会建立信任。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需要,然后去付出,自然而然能够赢得信任,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我们说的话他就很能够接受。
媳妇嫁到夫家去,什么时候可以进谏?什么时候可以劝诫夫君,甚至于是夫君家里的亲友?不能嫁过去第一天就开始,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不能这样。假如一过去就指指点点,这里要改进,那里要改进,那会有什么后果?一定会让夫家的人对我们很排斥,因为才刚嫁过去,还没有建立深厚的信任。所以我们要随顺人情,要善体别人的感受。卢叔叔曾经说过,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定要多看,看什么?看别人的需要在哪,去付出;多听,听听看,听出别人的需要,有时候也会听出一些忌讳,别人不愿意提到的,我们就先避开,要听出需要、听出忌讳;多看、多听,少讲、少出意见。我们当媳妇的,也要能够观察到,什么时候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太太在家里把家里整理好,然后又把孩子教育好,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自然而然很信任这个太太,那太太所讲的话自然就有分量。所以,我们要厚积薄发,不要太躁动,有时候是欲速则不达。而且给他人建议,你不要本来都没建议,一建议就建议五条、建议六条,这样也不好。就偶尔建议一条,结果虽然他们没有做,后来都像你所印证的:你讲得很准!慢慢那个信任就愈来愈高。
有个朋友她要劝她先生戒烟,怎么劝先生戒烟?有位女士叫她先生不要抽烟,刚好她先生跟一些朋友一起吃饭,另外的朋友递给她先生一支烟,她马上把他的烟抢过来,这么做会不会成功?这个一定会造成反效果。所以我们劝的时候要看存心,不是那种控制「你就是得听我的」,那一定反效果;存心一定要想着让对方得利益。再来时机要抓对,你这么一抢,他的面子怎么样?都挂不住了。所以,要考虑态度、考虑方法。
另外一个劝先生戒烟就不是这样劝,她就跟她先生说:先生,你看我们孩子还小,孩子都这么可爱,你的健康才是我们一生的依靠。不是男人讲甜言蜜语有效,女人讲也很有效,先生会突然觉得「我很重要」!用这些柔软的言语劝先生戒。不只是劝先生戒,还把方法告诉他,就买了很多瓜子,跟她先生说「你只要很想抽烟就赶快嗑瓜子」,把方法都告诉他。后来嗑了一阵子瓜子,遇到一些境界来了,又抽起来,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不惜重金,换巧克力,想抽烟的时候吃巧克力。结果第二次也持续了一段时间,颇有功效。
突然有一位朋友来找她先生,一坐下来,他这个朋友马上要拿一支烟要递给她先生。这时候假如你是他太太怎么办?情急之下,他太太就走过来,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她就对她先生的朋友说:你要多体谅我,我已经让我先生戒烟,第一给他买瓜子,嗑了很久;后来这个失败了,又给他买很多巧克力,我已经花了那么多钱,接下来再戒不掉,那我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神,拜托!拜托!假如你是他先生的朋友,你还会拿过去吗?所以用柔和的言语把人家劝退了,她先生的面子怎么样?也保住了。所以确确实实,我们除了要有一颗心,要能够人情练达,用些好的方法去规劝。不能别人不听,我们就恼羞成怒,意气用事,人生会愈走愈多的后悔还有埋怨。所以,劝诫别人也需要我们处处去观察时机,观察方法。
2.在父子关系中,父亲规劝孩子亦或孩子规劝父亲可以如何运用智慧来处理?
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当中。我们中国古代很多圣哲人都做了很好的表演。
在唐朝初年,那时候还不算创立唐朝,刚好在隋唐之际。唐太宗的父亲李渊,他是带着军队南征北讨,当然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渊决定要把军队往这个路线走,唐太宗一看,这个路线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会全军覆没。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劝他的父亲不可以走这一条,但是他的父亲都不听。结果那天早上就要出发了,突然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李渊很奇怪,怎么有个大男人在那里放声大哭?李渊就走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放声大哭。然后李世民就说「父亲,这样去铁定会让全军覆没」,他愈说哭得愈大声。我们《弟子规》说的「号泣随,挞无怨」,这个「号泣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亲一看,这个儿子还真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真的就改了路线,军队不至于造成危难。
所以诸位朋友,一个孩子的孝心拯救了什么?一个军队。假如这个军队没有拯救,那中国历代怎么样?诸位朋友,有没有感觉到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不然您现在回想一下,这几十年,假如在某一个关键你抉择错了,现在我们就没有这个福分,可以在这里没有后顾之忧听闻圣贤的教诲。所以,人要时时谨慎,还有要时时感恩,因为在这个过程,也是有非常多的亲友给予我们很重要的提醒、引导、规劝。这是儿子劝父亲。
父亲劝儿子大部分是在儿子已经成年了,也不方便对他大吼大叫。但是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义正词严训诫他。大了都爱面子,你当场在别人面前骂他,他可能不接受之外还会怨恨在心。有一位年轻人十六岁,他刚好开着车带他父亲到一个游乐的地方,把他父亲放下来。然后跟他父亲相约下午四点在这里碰头,他就开着车到一个加油站去加油。去了加油站,他觉得时间还有几个小时,所以想说就到旁边的电影院去看电影,然后再到加油站,再赶快开回去接他父亲。结果一看怎么样?忘了时间,回过神来,已经耽搁了一个多小时了。他赶快跑到加油站,把车开到要跟他父亲会合的地方。
结果他心里就想,父亲一定会骂他,所以他就想了一个理由,跟父亲讲是因为车子抛锚所以去修理。我们不能怪他,因为他没有学过《弟子规》,「倘揜饰,增一辜」,「无心非,名为错」,现在是「有心非」就「名为恶」了。他以为他很聪明,然后看到他父亲就开始跟他说:父亲,因为车子抛锚,所以才这么晚回来。他父亲说:你为什么要欺骗我?他还不放弃,他说:父亲,我讲的都是实话。他父亲接着说:我已经打电话到这个加油站,他们告诉我,你的车子一直都放在那里。结果他的谎被揭穿了,很惭愧。
他父亲接着说:我很生气,我不是生你的气,我是生我的自己的气。他父亲说:我教了十六年的儿子,居然会为了怕我责备而欺骗我,这是我教子无方,所以我应该好好检讨我自己,这一段旅途我自己走回去。离他们家十八英里,一个小时差不多才走四、五英里,他父亲真的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去。儿子开着车在后面跟着老爸,这个儿子说这是他一生走过最煎熬的路,但是也是他这一生上过最好的一堂课。这位孩子说,他从那时候开始到他现在,从来就没有再撒过谎。所以,这个父亲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惭愧心唤醒了孩子的惭愧心。这个也是父亲劝诫儿子。
3.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魏征与唐太宗君臣间互动的智慧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魏征其实是个很可爱的人。他一开始辅佐唐太宗,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很有语言的艺术。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在那边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在那里哈哈大笑的时候他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不就变什么?变历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这个命已经可以先保住了。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都对他直言不讳,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他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战战兢兢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然后气冲冲就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杀了他」,就这样气冲冲走回他的寝宫。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气得半死,皇后心里想只有谁可以办得到?只有魏征办得到。皇后马上就去换了非常端庄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换好以后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来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对皇后这个举动觉得莫名其妙。然后皇后就说: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又进了魏征几句谗言,我看「贞观之治」可能就改写了。
所以一个家的兴旺,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都是非常多人的付出,非常多人的参与才可以做得到。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
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而现在已经坏了一面,就是魏征死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4.《中庸》里提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
《中庸》里面有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第一个「修身也」,第二个「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九个方法,其实用在现代绝对可以让你的企业蓬勃发展。
第一个一定要「修身」,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跟你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不怕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大学》里面也提醒我们「有德此有人」。现在有钱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人才,现在暴发户很多,但是他要请人都请不到优秀的人。但是只要自己有德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而然德行就会感召这些有志之士过来。所以根本还在修身。
第二个「尊贤」,尊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哲来投靠,因为真正贤能的人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用什么可以请得到?孔明是不是用钱请出来的?「三顾茅庐」是什么原因?真诚心;是什么?恭敬心,我们恭敬对待贤德的人,他就很愿意出来。除了真诚心、恭敬心,还有一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请得出这些人。刚刚讲到唐太宗这么样的珍惜魏征,一定会让更多读书人愿意来效忠他,这是尊贤。假如今天当老板的不尊贤,还会嫉妒很多很有工作能力的部属,甚至于他还好女色,纵使他现在如日中天,迟早会衰败下来。所以一个人尊贤就能够「去谗远色」,去谗言,远离女色。
第三个,「亲亲也」,这个「亲」是指他的父母,他的亲人。当一个领导者他首先把孝道做出来,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感化他的人民。在我们中国有个企业,它本来已经亏损了人民币七、八亿,亏了那么多,很多企业可能都爬不起来,但是它还是坚持继续努力。在这个努力过程,他们这个企业的家风很好,每到重要的节日,董事长一定带着他自己的孩子、孙子一起拜他的妈妈,所以这个家里有孝道之风。然后他对于他的员工训练也很用心,这就是把员工当亲人看待,他们用《弟子规》来训练员工。
用《弟子规》训练员工,这一点很难得!一般的企业、商业,训练员工都训练什么?怎么把东西卖出去,是不是?但是他却是用《弟子规》来训练员工,代表希望员工在他这里能够成长,能真正学到做人做事。改天纵使离开了,他也觉得对得起这个员工。有他的这一分孝道,也有这一分对下属的一种关怀、栽培之意,所以他现在已经从亏损了七、八亿人民币,到现在企业发展得很快速,也很成功。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老祖宗讲的这些道理,绝对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而很多的企业为什么不能长久?因为他都没有回归到根本的做人态度,很多人是倒下来了,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倒下来。
5.历史上还有哪些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
在汉武帝的时候,武帝那个时候也是文治武功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但是武帝他的末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蛊之乱」。就是有人诬告太子、皇后,他们拿了些巫术要去陷害别人,都把它埋在地底下,其实是要嫁祸于皇后跟太子。最后太子觉得这个情况不妙,就起兵杀了这些蛊惑的人,杀了这些把皇帝欺骗的这些江湖术士。但是由于这个动作,汉武帝还以为太子要造反,所以那个时候太子还有太子的亲人统统都被关起来,搞得整个汉室的家族也是非常的混乱。结果汉武帝那时候刚好在气头上,就说只要在监狱里面的统统杀了,杀自己的人。
有个孩子才刚出生,是汉武帝的曾孙,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才刚出生。那时候有个大臣叫丙吉,他也负责这件事情,这个巫蛊之事的审判,但是他就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虽然知道汉武帝已经在气头上,但是他也非常有正气,他就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结果来的人就把这个话带回去给汉武帝。汉武帝突然醒过来了,才大赦了这些还没杀的人。所以丙吉是以死,因为皇帝在气头上的时候,很有可能受到株连,连自己的都保不住。所以他以死来进谏,才能够把汉武帝唤醒。
后来汉宣帝继位,但是丙吉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所以,以前读书人觉得我这么做,比方说「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为了什么?绝对不是为了我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而是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能够时时为人民、为国家,还有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这是我们在唐朝、在汉朝看到了臣子对于皇帝、对于君主的劝诫。
在周朝时候有个君主叫郑庄公,他刚好跟他的弟弟发生了冲突,因为他的妈妈对他的弟弟比较宠爱,甚至于还支持他弟弟很多的力量,搞得他弟弟起来要跟他作对。所以郑庄公对他母亲非常的生气,在气头之下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跟我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意思是什么?这辈子死都不再见我妈妈。郑庄公这句话讲完,怎么样?你觉得他会怎么样?会觉得很痛快吗?其实人讲气话,讲完以后都很后悔,因为收不回来了。而且他又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说话要算话,结果后来真的都不再跟他妈妈相见。
我们要谨记,人与人、这些亲情要好好的去经营,「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疏远了最亲的亲人,不要因为新的摩擦就忘记了几十年的恩德,这样做非常折自己的福分,其实这么做害了自己,也伤了别人的心。人不要那么傻,我们不要尽干一些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其实损人保证不利己,这是真理!
郑庄公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臣民看到了,这个臣子是个孝子叫颖考叔。诸位朋友,一个孝子看到君王这样对待母亲,他会想怎么做?劝!因为一个孝子一定可以体会为人母亲的辛劳。当别人的母亲不能够得到孩子的奉养,他的内心会怎么样?也会很难过,他能够感同身受。《孝经》里面有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会尊敬全天下人的父母。而且我在想,这个颖考叔不只考虑到郑庄公的母亲,他还考虑到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就是当一国的国君都不孝母亲,会造成什么更严重的事?对,全国的子民,他说:君王都不孝母亲,干嘛叫我孝!那全国的风气很有可能就瞬间在变坏当中。所以一个为人臣者,他觉得这是他的职责,要赶快劝,可是要劝的让郑庄公心服口服。
所以,颖考叔有一天就拿着很好的礼物就送给郑庄公。因为当时候的礼仪,臣子只要送国君东西,国君一定要回礼,一定要请他吃饭,所以颖考叔已经算到,沙盘推演,一定会请我吃饭。这个请吃饭的过程,颖考叔就坐在那里把很多很好的食物都放到另外一边去。郑庄公愈看愈觉得好奇,他说:我赐给你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颖考叔就说: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亲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亲从没有吃过君王您赏赐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亲吃剩了我再吃。他这一片孝心,郑庄公听了很感动,他就说:唉!你都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现在都没有母亲可以孝敬。
这么几句话把郑庄公的孝心也唤醒,颖考叔就说,他说君王,你绝对可以马上孝敬你的母亲,因为我已经找到一个地方,它有个山洞通往地底下,那个地名就叫「黄泉」。您跟您的母亲只要相约在那里相见,你再把她接回国内来,那就统统都圆满了。所以,郑庄公就跟他母亲在这个「黄泉」相见了,然后就用很隆重的礼把他母亲接回国都来。我们可以想象,当他母亲在国都的大道上走,人民看了也会怎么样?欢欣鼓舞。你看,颖考叔一个劝诫影响的面可是很大的。
6.在兄弟关系中该如何劝谏对方?
劝兄弟难度也很高,因为兄弟的年龄差不多,要产生很深的敬意,除非你的德行让他很佩服。不然你劝到一半,他会说:你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你也差不多,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假如我们的兄弟这么讲,我们要怎么样?这个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沉默,一默如万雷,你沉默的时候,他愈讲些刻薄的话,他会愈讲愈心虚,因为毕竟你是好意相劝。
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游手好闲,常常都半夜才回来,陈世恩的哥哥看了就很气,每次看到弟弟就骂他,甚至于要处罚他。他弟弟都这么大的人,这样骂有没有用?愈骂愈不回来,得反效果了。所以我们做什么事要看结果如何,假如效果不好,要赶快修正方法、态度。陈世恩就跟他哥哥说:哥哥,你让我来试试!从那天开始,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结果一看十点过去了,十一点过去了,这个时候很重要,我们要怎么样?沉得住气。你假如沉不住气,怎么还不回来?可能你一看到弟弟就怎么样?火气就上来了。所以我们刚刚提到,劝人还有很重要具备什么?耐性。
等到十一点、十二点,终于看到弟弟了,马上不等弟弟走到门口,他直接跑过去抓着他弟弟的手:弟弟,外面天气很凉,你冷不冷?然后就牵着弟弟的手,一边走一边又说:你一定肚子饿了,我叫大嫂帮你煮碗面。把弟弟牵进来,又亲手把门闩好。他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天,后来他弟弟慢慢就愈来愈早回家。当然当他弟弟已经生活正常,这个时候哥哥更要进一步把很多圣贤的教诲教给他,因为弟弟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他才可以把人生经营好。而最重要的是陈世恩用他的真心,用他的关怀,不用言教,用什么?用身教,他赢回了他弟弟的这一分兄弟的情谊。所以,这是兄弟之间的劝诫。
分享文章 09.03.02
------------------------------------------------------------
1.在夫妇关系中何时才是劝谏对方及家人的好时机?有何巧妙的方法?
太太在家里把家里整理好,教育好孩子,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自然而然太太所讲的话就有分量,得到丈夫及家人的信任。
媳妇嫁到夫家去,不能一过去就指指点点。首先要建立深厚的信任。要随顺人情,要善体别人的感受。中国人说吃亏就是福,当你舍得吃亏,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对你的佩服。懂得这样付出。
我们当媳妇的,也要能够观察到,什么时候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当信任已经达到某种程度,开口就很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厚积薄发,不要太躁动,有时候是欲速则不达。而且给他人建议,就偶尔建议一条,结果虽然他们没有做,后来都像你所印证的,慢慢那个信任就愈来愈高。
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定要多看、多听,少讲、少出意见。看别人的需要在哪,去付出;听出别人的需要,有时候也会听出一些忌讳,别人不愿意提到的,我们就先避开。我们到一个新的公司去也如是。当我们做得多说得少,我们就会得到领导的信赖,到时候我们的意见他就很重视。
2.在父子关系中,父亲规劝孩子亦或孩子规劝父亲可以如何运用智慧来处理?
就是这个孩子最让他放心,最孝顺他,因为也常常在父亲需要的时候,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尽他的为人子的本分,才会赢得了父亲的信任。
在隋唐之际。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有一次李渊决定错误的路线会遇到敌军的埋伏,会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为了劝诫父亲李世民坐在地上放声大哭。以「号泣随」来劝诫他父亲,后来感动了他的父亲改了路线,军队没有造成危难。
所以人要时时谨慎、感恩,因为在这个过程,也是有非常多的亲友给予我们很重要的提醒、引导、规劝。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义正词严训诫他。但是在孩子成年时规劝不要对他大吼大叫。因为大了都爱面子,我们当在别人面前骂他,不但不接受之外还会怨恨在心。所以我们在规劝孩子时要用我们德行、用惭愧心唤醒孩子的惭愧心。 所以我们劝除了要有一颗真心、存心、善心之外,也要有很巧妙的方法。
3.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魏征与唐太宗君臣间互动的智慧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在君臣关系上,最需要我们去帮他承担一些工作。我们都能够默默的做,而且每次做都能够让他放心,所以也是针对他的需要去付出,他就很信任我们。
唐朝魏征他一开始辅佐唐太宗,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在那边哈哈大笑。他会想:忠臣都是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不就变历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这个命已经可以先保住了。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都对他直言不讳,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他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战战兢兢治理国家。
所以一个家的兴旺,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都是非常多人的付出,参与才可以做得到。在我们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4.《中庸》里提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
治理国家如是,现在治理企业亦如是。《中庸》里面有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
第一个一定要「修身」,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跟你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不怕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大学》里面也提醒我们「有德此有人」。现在有钱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人才。只要自己有德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而然德行就会感召这些有志之士过来。
第二个「尊贤」,尊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哲来投靠,因为真正贤能的人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除了真诚心、恭敬心,还有一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请得出这些人。
第三个,「亲亲也」,这个「亲」是指他的父母,他的亲人。当一个领导者他首先把孝道做出来,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感化他的人民。
5.历史上还有哪些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
在汉武帝的时候,在武帝他的末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蛊之乱」。就是有人诬告太子、皇后,他们拿了些巫术要去陷害别人,都把它埋在地底下,要嫁祸于皇后跟太子。最后太子觉得这个情况不妙,就起兵杀了这些江湖术士。但是由于这个动作,汉武帝还以为太子要造反,所以那个时候太子还有太子的亲人统统都被关起来,搞得整个汉室的家族也是非常的混乱。结果汉武帝那时候刚好在气头上,就说统统杀了。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出生。有个大臣叫丙吉,他负责这个巫蛊之事的审判,但是他就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非常有正气的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所以他以死来进谏,才能够把汉武帝唤醒。
后来汉宣帝继位,但是丙吉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所以,以前读书人觉得我这么做,比方说「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绝对不是为了我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而是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能够时时为人民、为国家,还有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
周朝君主郑庄公,他跟他的弟弟发生了冲突,因为他的妈妈对他的弟弟比较宠爱,甚至于还支持他弟弟很多的力量,搞得他弟弟起来要跟他作对。所以郑庄公对他母亲非常的生气,这辈子死都不再见他的妈妈。
郑庄公的臣子有个孝子叫颖考叔,看到君王这样对待母亲,他就劝诫郑庄公。因为一个孝子一定可以体会为人母亲的辛劳。当别人的母亲不能够得到孩子的奉养,他的内心也会很难过,他能够感同身受。《孝经》里面有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会尊敬全天下人的父母。
所以我们要谨记,人与人、这些亲情要好好的去经营,「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这样做非常折自己的福分,其实这么做害了自己,也伤了别人的心。
6.在兄弟关系中该如何劝谏对方?
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游手好闲,常常都半夜才回来,陈世恩的哥哥看了就很气,每次看到弟弟就骂他,甚至于要处罚他。愈骂愈不回来,得反效果了。所以我们做什么事要看结果如何,假如效果不好,要赶快修正方法、态度。劝人还有很重要具备耐性。
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到十一点、十二点,终于看到弟弟了,马上不等弟弟走到门口,他直接跑过去抓着他弟弟的手:弟弟,外面天气很凉,你冷不冷?然后就牵着弟弟的手,一边走一边又说:你一定肚子饿了,我叫大嫂帮你煮碗面。把弟弟牵进来,又亲手把门闩好。他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天,后来他弟弟慢慢就愈来愈早回家。
最重要的是陈世恩用他的真心,用他的关怀,不用言教,用身教,他赢回了他弟弟的这一分兄弟的情谊。所以劝兄弟难度也很高,因为兄弟的年龄差不多,要产生很深的敬意,我们的德行让他很佩服。
所以我们除了要有一颗心,要能够人情练达,用些好的方法去规劝。不能别人不听,我们就恼羞成怒,意气用事,人生会愈走愈多的后悔还有埋怨。所以劝诫别人也需要我们处处去观察时机,观察方法。
分享文章 09.03.03
------------------------------------------------------------
蔡老师在本集讲解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需要,真心去付出,就能赢得他人对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用巧妙的方法,在父子、夫妇、君臣、兄弟当中去劝诫,就能起到很好的劝诫效果。
一、一个媳妇嫁到夫家应该懂得什么时候扮演什么角色
(一)初到一个新环境,应多看、多听、少讲、少出意见。到一个新环境,多看,看别人的需要,针对别人的需要去付出,就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很快就能融入到集体当中去;多听,听出需要,听出忌讳,别人不愿意提到的,就应该先避开;少讲,当我们做得多说得少,上司主管就会很信赖,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的意见他就会很重视。这些道理同样适用在一个媳妇初嫁到夫家,事不同,理都是相通的。
(二)当达到足够的信任,开口就有力量。一个家庭的和睦团结,妇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女性嫁到夫家去,要有奉献的精神,针对家人的需要,真心地付出,慢慢就会取得家人的信任,这时候开口就很有力量。
二、父子之间要用智慧来规劝
(一)孩子劝父母。在隋唐之际,唐太宗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讨,唐太宗为劝父亲不走危险的境地,竟以大哭来劝诫父亲,挽救了全军,一个孩子的孝心拯救了一个军队。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权威的象征,可父母难免也有犯过失的时候,做儿女的要[怡吾色 柔吾声]的劝诫,必要时要[号泣随 挞无怨]。后学在未学习圣贤文化前,劝父母就很直截了当,让父母很生气。学了圣贤文化,后学才慢慢学着[怡吾色 柔吾声]的劝诫,这样父母慢慢能接受一点。可后学的耐性不够,做得还很差,以后要学着在父母高兴的时候,劝诫父母好好享受晚年。父母晚年幸福快乐,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
(二)父母劝孩子。蔡老师讲到一个父亲为教育一个撒谎的儿子,竟徒步走了十八英里,用他的德行、他的惭愧心唤醒了孩子的惭愧心。在孩子小的时候,成绩差,后学总是唠叨孩子不好好学习,从没有从自身找过原因。现在才明白做母亲的在生活学习上,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整天用言语说教,是很苍白无力的。久而久之,大人的话当成了耳旁风。等孩子大了,大人再唠叨,孩子就很反感。寒假里,孩子放假在家,后学克制自己不再用言语唠叨孩子,自己利用可利用的时间看书学习,女儿反倒自觉拿起书。
(三)人生确实要谨慎。唐太宗的孝心拯救了一个军队,假如这个军队没有拯救,那中国的历史可能就要被改写。诸位朋友,所以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现在我们有这个福分学习圣贤教诲,确实要时时谨慎,还要时时感恩,因为在这个过程有很多的亲友、善友给予我们很重要的提醒、引导和规劝。
三、历史上臣子劝诫君主的典范
(一)唐朝魏征用智慧的言语劝诫唐太宗。魏征一开始辅佐唐太宗时,跟唐太宗说:要做良臣不要做忠臣。很有语言的艺术。因为做忠臣都要被杀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明白忠臣都是被暴君杀的,自己可不当历史上的暴君。再后来,魏征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所以唐太宗治理国家也是战战兢兢,才创造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二)丙吉以死劝诫汉武帝,保住了汉宣帝。汉武帝时候是文治武功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但在他的末年发生了[巫蛊之乱],就是有人拿了些巫术要去陷害别人,其实是要嫁祸于皇后跟太子。最后,太子觉得这个情况不妙,就起兵杀了这些蛊惑的人,杀了这些欺骗皇帝的江湖术士。汉武帝以为太子要造反,就把太子及太子的亲人统统都关起来。汉武帝刚好在气头上,说要把监狱的人统统杀掉。这时候,负责这个巫蛊之事审判的大臣丙吉,以死保护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汉武帝的曾孙,后来的汉宣帝。所以他以死来进谏,才把汉武帝唤醒。后来汉宣帝继位,丙吉却从没有再提这件事。以前的读书人[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绝对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好处,而是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能够时时为人民、为国家、还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三)周朝时候有个臣子颖考叔用孝道唤醒了君主郑庄公的孝心。周朝时候有个君主郑庄公,跟弟弟发生冲突,因为他的妈妈比较宠爱他的弟弟,还联合起来跟他作对,所以郑庄公对他母亲非常生气,在气头上讲[我跟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讲完以后都很后悔,一国之君一言九鼎,后来真的都不跟他母亲相见。郑庄公发生这样的情况,被一个叫颖考叔的臣子看到了。颖考叔是个孝子,一个孝子可以体会为人母亲的辛劳,他看到君王不孝敬母亲,还考虑到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就是当一国的国君都不孝母亲,那全国的子民也会效法。所以一个为人臣者,他觉得有责任去劝君王。一天颖考叔拿着很好的礼物送给郑庄公,按照当时候的礼仪,国君要回礼,请他吃饭。在吃饭的过程,颖考叔就把很好的食物放到另外一边去,郑庄公好奇地问:我赐给你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颖考叔就说: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亲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亲从没有吃过君王您赏赐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母亲吃剩下了我再吃。这么几句话唤醒了郑庄公的孝心,颖考叔找到个山洞,叫[黄泉],郑庄公就跟他的母亲在这个[黄泉]相见了。当他母亲在国都的大道上走,人民看了欢欣鼓舞,一个臣子的劝诫影响面是如此的大。
(四)一个家、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是非常多人的付出和参与。魏征直言不讳劝诫唐太宗,有一次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边走边喊: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杀了他,就这样气冲冲地走回寝宫。长孙皇后看到了,心里想只有魏征能把皇上气成这样。皇后马上换上非常端庄的衣服,跪到皇上面前: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然后说: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就是明主!一个太太对先生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家的兴旺,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都是非常多人的付出和参与。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才成就这么大的功业。
四、夫妇之间相劝要观察时机、观察方法
(一)存心控制对方,达不到劝诫的效果。先生做事非常认真,学业务不顾休息,最近又特别迷恋炒股,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后学总认为先生干这些事这么执着,没有什么意义,对此不屑一顾,总想让先生学圣贤文化。一次,后学做好饭,叫他吃饭,喊了几声都不应。后学气急败坏地说:以后你不要吃饭了,什么事都不用做,炒股就是你生活的全部。先生大吼道:炒股是我的生活乐趣,不用你管。后学强烈想控制先生的心态劝说先生,总是以争吵而告终,先生玩股票愈玩愈上瘾。
(二)观察时机,用巧妙的方法才能达到劝诫的效果。上个星期系统内开展思想、纪律、作风三整顿教育,每个科、室、所都要开展自查自纠。先生每天早出晚归,嘴上起了很大的火,显出很疲惫的样子。后学问先生怎么啦?先生沮丧地说:以后不再炒股了,每天都在高度紧张之中,回到家大脑也得不到休息,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这样活着实在是太累了。后学激动地说:您终于醒过来了。这几天先生放下炒了几年的股票,又好像很落莫的样子。星期天,后学陪先生散步、去老人那里,开导先生:工作、生活之外,还有很多事都要我们去做,双方老人都六、七十岁了,都很希望我们做儿女的陪伴,在老人们晚年尽好孝心,人生才不会留有遗憾。先生感慨地说:我们已步入中年,以后上尽好孝,下教育好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有生活的乐趣,活得轻松啊!我们往往感觉圣贤文化这么好,特别想让家人也来学,可劝诫家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家人最了解我们的习性,除了我们做出来之外,更重要的劝诫时要注意观察时机和方法。
五、兄弟姐妹之间要真心关怀,才能达到劝诫的效果。侄子要学计算机,后学给他找了个地方,先熟悉一下计算机,三天就不想去了。哥哥气得直骂孩子。后学把哥哥叫到一边,劝哥哥先别发脾气,给哥哥解释:孩子现在十七、八岁的年龄,心性不定,做事缺乏恒心和耐性,需要慢慢磨炼。两、三天就不学了,这也很正常,关键是我们大人的态度。我们大人遇到一点事,就发脾气,这个信息传递给孩子,起不到一点作用,倒起反效果。青春期时候做事没有耐性,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的,现在孩子这样我们要正面引导,劝孩子要坚持一下,要知道人都是要磨炼的,[玉不琢 不成器],度过去这个困难时期,一步一步走下去,前面的路才会明朗。哥哥慢慢息了怒气,点头称是。我们用真心去关怀兄弟姐妹,然后再劝诫,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六、管理企业的学问。《中庸》里面讲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治理国家如是,现在治理企业变如是。第一个一定要“修身也”,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跟我们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能把事情做好。第二个“尊贤也”,尊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贤哲来投靠。第三个“亲亲也”,这个“亲”是指父母、亲人,当一个领导者首先把孝道做出来,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感化他的人民。第四个“敬大臣也”,敬重大臣就能在处理问题时不迷乱。第五个“体群臣也”,体恤众臣就会得到士人的厚重报答。第六个“子庶民也”,爱民如子就会使百姓受到勉励更加忠诚。第七个“来百工也”,能够招徕各种工匠就会使财务充足。第八个“柔远人也”,善待远来客人就能够使四方归顺。第九个“怀诸侯也”,安抚好各地诸侯就能够使天下人敬服。治理国家、企业的常规有九条,用来实行的方法只有一个“诚”字。
七、善于学习很重要。蔡老师给我们讲魏征劝诫唐太宗、唐太宗接纳部署、接纳臣民对他的进谏,我们不能单纯地听故事,其实听故事的过程,我们就是主角,要有学习他优点的态度,时时看到好的就提醒自己要效法,听到不好的,马上检讨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见人恶 即内省],这叫善学。所以,同样听课听那么多,每个人学到的都不一样,善于学习很重要。
分享文章 09.03.03
------------------------------------------------------------
蔡老师在这一集主要讲解了在五伦关系中,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和态度才能相互劝谏成功。
一、太太劝谏家人的时机和方法
(一)掌握好劝谏家人时机。媳妇嫁到夫家去,与家人还没有建立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随顺家人,要善体家人的感受;有时候会听出一些别人不愿意提到的忌讳,我们就要及时避开,看别人的需要在哪,要多看、多听,少讲、少出意见,去努力的付出,把家里整理好,孝敬公婆,把孩子教育好,让先生和父母没有后顾之忧,要厚积薄发,不要太躁动,当信任已经达到某种程度,才开口规劝就很有力量。
(二)劝谏家人巧妙的方法。我们劝谏家人,偶尔建议就一条,假如他们没有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做,而得到的结果正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得到了印证,慢慢信任度就愈来愈高,我们劝谏家人也就听得进去。末学原来经常将不愿意吃的食物扔掉,自从末学改变自己浪费的行为之后,有干瘪等不好的食物,末学就吃掉,开始先生背着末学就偷偷扔掉,末学很痛惜,在这两三年的时间,末学都是将一些不好的食物留给自己吃,后来先生也争着吃,一天末学进入厨房,看到先生将一块非常干的喜饼泡到碗里,很艰难地在咀嚼,末学看到先生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想劝谏家人,首先自己要做个好样子,达到家人的认可,劝谏才能成功。
二、父子之间要用智慧相劝
(一)孩子规劝父母要有耐性。我们规劝父母要谨慎,还要时时心存感恩,《弟子规》上说「号泣随,挞无怨」,唐朝的李世民预料父亲李渊选择的行军道路,会让全军覆灭,多次劝谏父亲不听,李世民便放声大哭,愈哭愈声大,父亲一看,儿子坚持劝诫他,就改了行军路线,军队不至于造成危难。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劝谏父母也要有耐心。一天婆婆说:你不要存那么多脏水,原来在家听人说,存多少脏水,下辈子就喝多少脏水。末学说:您正好说错了,而是一个人浪费多少水,下一世就要喝多少水,我们这样节约水,废水再利用来冲厕所,这样才是对的。末学的话,婆婆未表示赞同。有一天,电视上一个公益广告,末学就问婆婆是否理解意思,婆婆摇摇头,末学就说:这是说的一个老人在钓鱼,为什么鱼很容易上钩,就是因为,水污染太严重了,鱼都在水中呆不下去了,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婆婆又说:一个人能节约那一点?末学说:如果人人都节约一碗水,全国就能节约13亿碗水,如果人人都不节约,那就会浪费更多的水,婆婆也点点头。有时末学说话不能太注意语气,还是未能完全说服婆婆,但是婆婆节约的意识已经有了。
(二)父亲劝孩子要用智慧唤醒孩子的惭愧心。一位16岁的年轻人开车带父亲出去,与父亲相约下午四点在某地碰头,年轻人贪玩来晚了,就骗父亲,结果他的谎言被父亲揭穿了。这位父亲非常智慧,就说:我教了十六年的儿子,居然会为了怕我责备而欺骗我,这是我教子无方,我应该好好自我检讨。所以离家十八英里的路程我要走回去。诸位朋友,一个小时才走四、五英里,父亲真的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去。儿子开着车在后面跟着老爸,儿子说这是他一生走过最煎熬的路,但是也是他这一生上过最好的一堂课,他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再撒过谎。这个父亲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惭愧心唤醒了孩子的惭愧心,值得我们父母去深思,去学习。
(三)父亲劝孩子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就在线上听这节课的当晚,末学就守着婆婆批评孩子:放假了老是在家里上网,也不能体谅父母的心境,以后怎么办呀?孩子说:你还学习传统文化,心情老是急躁不安,我不用您管,会做好的。听孩子说这个,末学就很生气说:父母不管您就长这么大了,没有父母哪里有你?孩子也很生气说:您能不能小声点。末学说:我这个声音也不大呀。孩子看看他奶奶,就哐的一声带上门出去了,末学感到难以给孩子沟通。一会孩子发来短信:妈妈,今天不该给你吵架,别生气了,对不起。末学回复短信:我也有责任,想让你明白道理,方式、方法也不对。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能够训诫他,孩子大了都爱面子,父母对他大吼大叫,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骂他,他很可能不能接受,还会怨恨父母。所以我们劝谏孩子,除了要有真诚的爱心,念念为他人着想的善心之外,也要有很巧妙的方法,心也不能太急躁了,不能别人不听,我们就恼羞成怒,意气用事,带来人生很多后悔的事,所以我们要掌握好态度,劝诫别人也需要处处去观察时机,采取合适的方法。
三、魏征与唐太宗君臣间的劝谏值得我们学习
(一)臣劝谏君要讲求说话的艺术。当臣子的有责任劝诫他的君王,唐朝的魏征辅佐唐太宗,他讲话很有语言的艺术,他跟唐太宗说:皇上,我要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在那边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忠臣都是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不就变历史上的暴君了!所以魏征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告诉皇上不要做暴君。
(二)臣劝谏君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都对他直言不讳,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他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战战兢兢治理国家。
(三)太太理智的劝谏对先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唐太宗气冲冲就跑回他的寝宫,皇后看到,马上就去换了非常端庄的衣服,跪下来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一定有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有很大的影响。
(四)良臣的劝诫可以让君明得失。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很伤心地说:我有三面镜子坏了一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就可以了解到政策的得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坏了一面,就是魏征死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四、古人治理企业的好方法。古人治理企业有非常精辟的管理学问,《中庸》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下面说前三条。
(一)要「修身」。我们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一起共事,《大学》里面也提醒我们「有德此有人」,有德行自然而然就会感召有志之士过来,所以根本还在修身。
(二)要「尊贤」。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哲来投靠,因为真正贤能的人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孔明「三顾茅庐」是用的真诚心、恭敬心,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假如今天当老板的不尊贤,还嫉妒很多很有工作能力的部属,纵使他现在如日中天,迟早会衰败下来。
(三)要「亲亲也」。「亲」是指父母等亲人。当一个领导者他首先把孝道做出来,有他这一分孝道,有他对下属的一种关怀、栽培之意,一定能以德感化他的员工,感化他的人民。
五、历史上丙吉和颖考叔大臣劝谏国君的事例被传为佳话
(一)丙吉大臣以死劝谏并唤醒汉武帝。一次汉武帝误认为太子要造反,要统统杀死太子及其亲人。丙吉大臣负责这件事情的审判,他就不愿意把汉武帝刚出生的曾孙交出来,汉武帝派人来要人,丙吉知道汉武帝在气头上,但是他仍然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结果来的人就把话带给汉武帝,汉武帝就没有杀害曾孙子。丙吉以死来进谏,才能够把汉武帝唤醒。后来汉武帝的曾孙继位帝,称汉宣帝,大臣丙吉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而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能够时时为人民、为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二)颖考叔用孝心唤醒郑庄公。周朝的郑庄公,一次在气头上说:「我跟我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他的臣民颖考叔是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颖考叔不只考虑郑庄公的母亲得不到孩子的奉养,内心会很难过,还考虑到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当一国之君都不孝母亲,会造成全国的子民都不孝父母,那全国的风气很有可能就瞬间变坏。所以为人臣者,有职责要赶快劝,可是要劝的让郑庄公心服口服。一天郑庄公请颖考叔吃饭说:我赐给你的食物,为什么不吃?颖考叔就说: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母亲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亲从没有吃过君王您赏赐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亲吃剩了我再吃。他这一片孝心,郑庄公听了很感动,他就说:唉!你都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现在都没有母亲可以孝敬,颖考叔的孝心把郑庄公的孝心也唤醒。
(三)颖考叔巧妙让郑庄公母子团聚。颖考叔告诉郑庄公,你绝对可以马上孝敬你的母亲,因为我已经找到一个山洞通往地底下叫「黄泉」的地方。您跟您的母亲只要相约在那里相见,你再把她接回国内来,那就统统都圆满了。所以,郑庄公跟母亲在这个「黄泉」相见了,然后就用很隆重的礼把母亲接回国都来。我们可以想象,当他母亲在国都的大道上走,人民欢欣鼓舞,颖考叔一个劝诫影响的面可是很大。
六、兄弟姐妹之间相劝要用身教
末学开始学习圣贤的教诲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认识佛教之后,末学不忍吃肉,行为做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家人反对末学的做法,尤其是两位姐姐经常给末学打电话,说末学做什么事都不要执着,末学感觉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引起了家人的反感。末学在学习圣贤教诲以及《弟子规》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改正自己的坏习气,对母亲也疼爱了,为人处事也有了分寸,这时才慢慢得到了姐姐和哥哥的认可,他们也认为学习圣贤的教诲就是圆满自己的生命,现在姐姐和哥哥都在学习传统文化,末学经常为他们刻录一些光盘,稍去一些书籍,兄妹们一起交流学习的心得,真正感觉不亦悦乎。兄弟姐妹之间相劝难度很高,妹妹劝姐姐和哥哥就更难,只要我们做出了好样子,用身教感化兄弟姐妹,用耐性来赢得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就一定能劝谏兄弟姐妹一起来学习圣贤的教诲。
分享文章 09.03.04
------------------------------------------------------------
一.在夫妻关系中何时才是劝谏对方及家人的好时机?有何巧妙方法?
1.要劝谏别人有一个先决条件.一定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呢?必须透过我们真心关怀.针对他人需要付出才会建立信任.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别人需要.去付出.在适当时机劝谏.我们说的话他就能够接受.夫妻之间若能把本分做好.太太能把家里整理好.小孩教育好.公婆照顾好.让先生无后顾之忧.先生自然而然信任这个太太.太太所讲的话自然有分量.末学当初因为接处佛法.反省简检点自己过失.家没顾好....于是辞掉工作.相夫教子.惭愧今日尚未能把本分做好.愿自己能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2.有何巧妙方法?
多听多看.少讲.听出需要.听出忌讳.要善体别人感受.要厚积薄发.不要太躁动.欲速则不达.劝人的时候要注意存心.态度.方法.谨言慎行.用柔和言语.处处观察时机.方法.要有耐性.沉的住气.不要太噪动.效果不好就要赶快修正方法.态度.末学惭愧过去劝谏家人用错方法.态度.时机.以至于关系更严重.听完这一集.末学重新检讨.修正态度.方法.夫妻关系有了微妙变化.感恩.
二.在父子关系中.父亲规劝孩子亦或孩子规劝父亲可以如何运用智慧来处理?
1.身教重于言教.在小的时候可以义正严词训戒他.[茍不教.性乃迁],大了都爱面子 .规劝时.除了注意存心..真心之外.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唤醒孩子的惭愧心.还要有很好的巧妙方法.
2.孩子规劝父亲.首先要有孝道.建立信任.在真心关心.付出中.所讲的话自然有分量.更要谨言慎行.[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要用柔和的语言.还要有耐性.在适时机劝戒.唐太宗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也是末学该努力学习的.
三.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魏征与唐太宗君臣之间互动的智慧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1.魏征运用语言艺术保命.语言真的很重.要.[一言兴邦.一言覆邦.]末学深感惭愧自己.常直言不讳.未经思虑.造做直语.恶言.伤人伤己.愿自己能努力学习语言艺术.谨言慎行.
2.唐太宗的贤明.心胸能接受魏征劝谏.不愧是一国之明君.末学深知自我习气尚重.有时对别人给予的劝诫.尚有厌烦之心..愿能努力学习.
四.<中庸>里题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
1.修身也:自己要有真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人与你共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德行.自然能感召有志之士过来.
2.尊贤:尊敬贤德的人.就能[去谗远色].有了真诚心.恭敬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心.一定会让更多有德之士.投靠我们.
3.亲亲也:当一个领导者若能回归做人根本把孝道做出来.把员工当亲人看待.真心关怀.以德感化员工.自然而然会得到员工的真心共事.
五.历史还有那些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
1.诬蛊之祸丙吉以死劝谏汉武帝.颖考叔唤醒了郑庄公的孝心.他们都能运用智慧.尊循圣人教诲.以自己的真心.劝谏国君.时时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尽忠职守.改变了国家风气.令人佩服.尊敬.学习.
六.在兄弟关系中该如何劝谏对方?
1.兄弟.夫妻.父子.朋友.君臣之间的规劝.都需要建立信任.真心关怀.真心付出.还要有耐性.才能以德感化.对方..
2.身教重于言教.还要有巧妙的方法.在适当时机规劝.当效果不好.要赶快修正.方法.态度.末学真是惭愧.未学弟子规之前规劝家人时.用错方法.态度.言语.缺乏耐性以至于问题更严重.今日听闻圣贤人故事.获益良多.愿能认真学习修正自己过失.长养德性.
分享文章 09.03.05
------------------------------------------------------------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大家好!
《中庸》里提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
治理国家如是,现在治理企业亦如是,成立管理一团体亦如是,现在企业界很强调管理学问,其实我们的《四书》里面有没有管理学问?有!而且都是非常精辟的管理学问,都是纲举目张。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庸》里面有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第一个「修身也」,第二个「尊贤也」,「三、亲亲也,四、敬大臣也,五、体群臣也,六、子庶民也,七、来百工也,八、柔远人也,九、怀诸侯也」,这九个方法,其实用在现代绝对可以让你的企业蓬勃发展。凡事若能举一反三,可称为有智慧的人。
第一个一定要「修身」,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跟你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不怕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大学》里面也提醒我们「有德此有人」。现在有钱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人才,现在暴发户很多,但是他要请人都请不到优秀的人。但是只要自己有德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而然德行就会感召这些有志之士过来。所以根本还在修身。我在网络学院认识了一些有德行的同修,我感到跟他们一起学习很欢喜,很能使自己更快的精进进步,深深感受到了修身重德行的重要。
第二个「尊贤」,尊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哲来投靠,因为真正贤能的人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用什么可以请得到?孔明是不是用钱请出来的?「三顾茅庐」是什么原因?真诚心;是什么?恭敬心,我们恭敬对待贤德的人,他就很愿意出来。除了真诚心、恭敬心,还有一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请得出这些人。刚刚讲到唐太宗这么样的珍惜魏征,一定会让更多读书人愿意来效忠他,这是尊贤。假如今天当老板的不尊贤,还会嫉妒很多很有工作能力的部属,甚至于他还好女色,纵使他现在如日中天,迟早会衰败下来。所以一个人尊贤就能够「去谗远色」,去谗言,远离女色。一位网络同学发心办学堂,欲教孩子一起把《弟子规》落实到实处,并还教孩子读经、练书法等等。她找到我,她把她的想法跟我讲了,问我能否跟她一起干,我跟她长谈了几次,得知她确是为了帮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后来看她真干了,在北京某处租了条件很好很大的房子,搬来了很多必要的家具,也往「弟子规读书会」发过招生帖子,她还注册了共修博客等等等,很是用真诚心去干,她那真诚、善良、肯奉献的精神倍受我感动,我没有理由不帮她一把。我们正初步运做,现在我们还很需要有德行、肯奉献,即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我们打算招收3—13岁的孩子入学,希望我们能跟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度过最少三年的学习生活。
第三个,「亲亲也」,这个「亲」是指他的父母,他的亲人。当一个领导者他首先把孝道做出来,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感化他的人民。在我们中国有个企业,它本来已经亏损了人民币七、八亿,亏了那么多,很多企业可能都爬不起来,但是它还是坚持继续努力。在这个努力过程,他们这个企业的家风很好,每到重要的节日,董事长一定带着他自己的孩子、孙子一起拜他的妈妈,所以这个家里有孝道之风。然后他对于他的员工训练也很用心,这就是把员工当亲人看待,他们用《弟子规》来训练员工。我们单位的店长很孝敬她的父母和公婆,她总跟我讲她给父母、公婆吃穿等,我很敬佩她,员工们也很敬重她。这次的春节,我给员工们发了一张「感恩一切」的歌词,店长竟请我站在台上把那歌唱一遍请员工们听。我唱后,店长、员工们都被里面的歌词所打动,都决心好好做人,来感恩家亲朋友等等。
四、「敬大臣也」: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感到恍惚迷惑。古代当官的都读过圣贤书,接受过圣贤人的教育,因此都是知书达理的人,所以大多都是德才兼备的好领导,跟他们一起共事会很有条理,不会感到迷惑不安。如今也有好领导,我们遇到好领导后,应珍惜不易的好机缘,诚心实意地辅助领导做事。
五、「体群臣也」:体贴众臣,受恩惠的士臣都会以重礼回报。我们都知道:「受人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君体贴众臣,众臣怎不会以涌泉相报呢?
六、「子庶民也」:爱民如子,百姓们都会更加努力勤奋。领导对百姓以诚相待,亲如对自己的亲人,百姓怎能不听从他的领导呢?怎会反抗他或不满他呢?
七、「来百工也」:招雇百工,财富用度就会充足。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诸多人一起创造财富,财富才能越集越多。
八、「柔远人也」:优待边远异族,四方边境 的人就会归顺。军事家总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畏一切艰难……」
九、「怀诸侯也」:要安抚四方诸侯。普天下就会自然信服敬畏。人常说:「手大捂不过天」,君主再有本事,也不能 把所有事都自干圆满,必须靠四方众臣辅助。因此安抚诸侯很重要。
我们老老实实照圣贤经典、圣贤人的教诲去做,得到的诸多益处确实是无穷尽!
分享文章 09.03.08
------------------------------------------------------------
1.在夫妇关系中何时才是劝谏对方及家人的好时机?有何巧妙的方法?
劝谏之道贵在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夫妇家人是最亲近的人,是最有情义、恩义、道义的,也应该是最值得信任的。劝谏要看存心时机,要有智慧耐心。存心不图显己能,不为彰人短,不谋非义利,只愿他人好;当言不言谓失人,不当言而言则失言,妙在契机,怡色柔声悦谏,一而再,再而三,见志不从,不失其敬;态度方法,全在智慧,劝而无功,感应寥寥,德薄欠诚,自省改过;贤哉回也不二过,夫子之道一以贯之,释迦牟尼佛八千次来这浊世,慈心教诲,悲心不失。相聚是缘,善缘恶缘,皆是因缘,善缘要劝,恶缘更要劝,转恶为善,德莫大焉,诚为本,忍为高。
2.在父子关系中,父亲规劝孩子亦或孩子规劝父亲可以如何运用智慧来处理?
而今孝道不存,师道不复,父不父,子不子,父子亦作朋友观,尤其是对成年的孩子,更得有善巧方便,择机相劝,身教重于言教。如蔡老师所提到的那位父亲,因为儿子的欺骗,父亲步行十八英里回家,用来惩罚反省自己教育的失败,儿子开车缓慢跟在父亲后面,这是儿子一生最漫长最难熬的跑程,也是一辈子最深刻最有效的教育。“养不教,父之过”,父有过,子须谏,多有无知辈诟病古人愚忠愚孝,却不愿深入经典,甚至根本就没读过。夫子在《孝经》中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当君王父亲有过失的时候,作大臣儿女的一定要劝谏。现在敢于劝领导的很少,而对父母指手画脚的却太多。我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但看到父母有时做的不顺意,就喜欢使性子,发脾气,态度很不好。其实常常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有的即使自己说的对,也错了,时机方法不对,不但于事无补,反徒遭不快,适得其反。
3.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魏征与唐太宗君臣间互动的智慧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读古书,非常佩服古人的骨气,如今看到的多是傲气,却没底气,完全不堪一击。魏征很懂得说话的艺术,但原则问题是绝不让步,甚至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说实话,我从没劝过领导者,以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后来是以“劝了也不听,因果自负”为耤口,其实还是心虚懦弱,太在乎自己的得失。忽然想到以前虽然专制,但大家相信因果,有羞耻心,有畏惧心,有为人处世的准则,有道德伦理的底线,所以历代不乏诤臣。明代的袁了凡先生曾在家训里提到一位县吏杨自惩,一次看到县官用刑鞭打囚犯,就跪下求情,县官不听,他还是固执地叩头劝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喜且不可,何况怒乎?”说这话,真的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每读到此,我就惭愧自叹不如。好在县官也是饱读诗书、明礼通理之流,懂得自我反省,明白“闻过欣”,遂“霁颜”。俗云:聪明正直谓之神。有德有才,善巧又不失耿直,始终不坠青云之志,楷模也。
4.《中庸》里提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
治理天下有九经,一修身,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从诚意正心处下手,有德此有人;二尊贤,礼贤下士,群贤毕至,要在恭敬真诚,远离小人与不良嗜好;三亲亲,不但老吾老,幼吾幼,进而推广老天下之老,幼天下之幼,四海一家,天下大同;余者如“敬大臣、礼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无非生起真诚心,常怀恭敬心,视民如子,以德服人,治国如此,治家如此,治企业亦如此,企业乃一小型王国,企业家即一家之长也。
5.历史上还有哪些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
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值得撷取的珍珠,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贤士能人辈出。即如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亦不可胜数,如大家熟知的《触詟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臣子善用譬喻,从拉家常开始,引出深刻的道理。前者说明真正爱孩子就要成就孩子,要让孩子在历炼中坚强,后者则说明因为亲爱、畏惧、有求往往会怀挟私心、偏失公允、投其所好、言不由衷。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上行下效,为上者当慎,为下者亦不可不慎。
6.在兄弟关系中该如何劝谏对方?
人生最难得是兄弟,兄弟同根同气,同损同荣,然而兄弟年龄相仿,相近相熟,最难劝谏,更要具极大的耐心,用至诚心来感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移能移,除却耐心诚心,还要择准时机,善用方法。说来容易做时难,姐姐开了个麻将馆,每天热闹非凡,虽然有执照,我还是忧心忡忡,却始终无法劝她改行,实在有愧,只能待机再劝。
本网注: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学习心得分享,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