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8日讯 南通市14006名老教师、老校长、老干部,在20多年的时间里建立了1982多个校外辅导站,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这160多天的时间里,为孩子们开办第二课堂,搭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平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南通校外辅导站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全省受到关注。
校外辅导站,农村留守娃的“假期乐园”
海安县大公镇王院村校外辅导站成立于2002年,年过8旬的退休老干部储佳目放弃自家房舍的高额租金,腾出住房,自费订阅报刊,添置图书,邀请平时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比较积极的老友,组成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其中有老校长2人、老教师2人、老干部1人、还有老军人1人。他们不但文化水平高,政治思想过硬,而且有的能写,有的会画,有的能拉会唱,有的有较长的战斗经历,他们担任辅导员可以发挥各人的优势。
储老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尽心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孩子们都说:储爷爷的校外辅导站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我们喜欢去的地方;家长们都说:储老为我们解决了教管孩子的大问题,把孩子交给储老,我们一百个放心。
知心奶奶,为孩子成长打开心结
2002年,退休教师颜怡在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挂出第一个知心奶奶信箱,开通了热线电话,表示愿意倾听孩子们的“悄悄话”,为他们分担心事,并承诺“保密”。心与心的交流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他们纷纷把成长的烦恼写进信里,向知心奶奶袒露心扉,寻求帮助。
“知心奶奶”信箱5年来已发展为24名“知心奶奶”、“知心爷爷”组成的“知心奶奶”群体,覆盖了全街道9个社区,挂出10只“知心奶奶”信箱,开通20部“知心奶奶”热线电话。知心奶奶们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倾听烦恼,解答疑惑,传授传统美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开一个又一个心结。
启秀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小葛因父母残疾、家境贫寒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知心奶奶颜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耐心地与孩子谈心疏导,鼓励他与生命抗争,帮助解决低保问题,同时还倡议别的小朋友都来关心小葛,用集体友爱帮助他树立信心。
大学生小吉因沉迷网络被迫退学,受到家人的厌弃流浪在外。知心爷爷曹云泉主把他接回家里,与他促膝谈心,鼓励他早日远离网吧。同时与家长沟通协商,使小吉回到家庭重返校园,再次扬起生活的风帆。
知心奶奶杨德菊在社区创办了“弟子规乐园”,社区学前儿童在这里集中诵读《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2006年5月,在知心奶奶的倡议下,崇川区学田街道成立了街道“小太阳成长基金”,共募集资金7万多元,帮助41人(次)特困学生继续学业。
清澄书屋,洒满关爱的阳关
1996年,刚刚退休的沈老师发现,农村留守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一到寒暑假,就成了无人管教的脱缰野马,有的在镇上东游西荡,有的到小河里捞鱼摸蟹,有的干脆成天泡在游戏机房。沈老与当语文教师的老伴一合计,决定在家中办个校外辅导站。老夫妻俩辟出家里最大的两间房,一间作活动室,一间作图书室,书屋还取了个雅致的名字“清澄书屋”。老人为这个小天地添置了黑板、椅子、书橱,还到南通、苏州等地买了古典文学、中外名著等数千册图书,足足花了2万多元。当年8月,沈老的暑期乐园第一次开放,来了60多名小学生。沈老夫妇既当老师、又当勤杂工,张罗着孩子们看书、下棋、练习书法。
沈老自从办起了这个假期乐园,就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2002年上半年,他陪爱人去儿子工作地深圳治病,但一到暑假,他就和老伴请假,孩子们还等着我去辅导呢,不能陪你了。临走时,他还不忘给孩子们捎回一大箱图书。沈老的老伴龚桂芳笑着说,现在一家都动员起来了。每次子女回老家,别的不带,书是少不了的。深圳的小儿子上个月又寄来了5箱、148本图书,还帮忙买了健身器材。
令沈老欣慰的是,假期乐园的阵容不断扩大,开办了革命传统教育、法律普及、书法绘画、戏曲等多种课程,一批银发志愿者和大学生也加入进来,当起了义务辅导员。江苏省剧协委员张垣当起了特聘教师,定期举办精彩的戏曲讲座,离休老干部徐顺祥、朱惠甫成了孩子们的故事员,江苏大学外语系的刘海玲和扬州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徐晓云在这里当起了小老师。
憨厚的沈老告诉记者,农村条件不比城里,城里孩子放假可以上夏令营,去少年宫,农村娃娃没这个福气。现在我的清澄书屋藏书6000多册,虽然比不上城里的图书馆,但孩子们也有了学习的去处,孩子们喊我一声“沈校长”我就知足了。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小学开始就上假期乐园的董姗姗同学,这次在海岸双楼高中外语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还当上了班长。姗姗在这里,不仅跟着小刘老师学英语,还帮着辅导小学生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