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感恩,一个温暖的话题

作者:金华新闻网  

时间:2007-11-15  

摘自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是永不落后的教育话题。三个学校的三个不同版本,感恩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懂得感恩!
    看到金师附小的小朋友们一个个感人的小举动,听闻金华第一中等职校学生对同学父亲的关爱之举,还有大学新生一心要摆迟到的“谢师宴”,感觉很温暖!它让笔者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木讷的同学将一包胖大海塞给嗓子沙哑的老师,拔腿就跑;有人把自己的零花钱偷偷放在家境贫寒的同学的抽屉里……
    近几年来,我市金师附小等学校对感恩教育这一课题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令人感动,首先,这个课题本身就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在笔者看来,和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尤其是略显苍白的德育模式相比,这是一项进步。这一教育理念以及孩子们的知恩、感恩之举更是一种回归———回归更淳朴的人性、更透明的心灵、更温暖的世界。
    其实,当感恩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当感恩教育成为一个教育者研究的课题时,我们不得不反思,它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感恩意识的缺失以及成人们深深的忧虑。我们这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民族其实并不缺乏感恩的教材,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古人“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鹿乳奉亲”等故事是感恩准则最生动的注脚。但随着这些故事离我们的时代日渐久远,书写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之类的蒙学教材被种种培训班取代,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观念也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感觉到应该多撷取、不吃亏。
    在去年本报进行的“金龙鱼·感恩的心,一起跳动”这一活动中,主办方曾进行调查,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1000名受调查的孩子中,只有1/5认为应关心父母,66.5%未做家务,不到半数的孩子愿向父母倾诉委屈。是否父母为孩子付出得不够?答案正好相反,在回答“在你的学习上如果要用钱时,你父母的态度怎样”这个问题时,半数的孩子认为“很大方”,45%的人认为“需要考虑考虑”,很少有人选择“不愿意”。对朝夕相处的父母尚且不知感恩,何况对更加抽象的他人、社会、国家、自然。有教育专家认为,感恩意识缺失的关键不是爱的缺失,而是爱的泛滥。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多、太单向、太单一,泛滥的爱渐渐麻木了他们对爱的感知,更不懂得爱是需要相互换取的。
    孩子们怎么了?是不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没良心?谁也不能这么说。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主要靠后天养成。在以前那段物质匮乏的年代,艰苦的岁月让孩子们亲眼目睹亲人的艰辛,生活教会了他们担当和感恩。世易时移,原先那种并非有意创造的感恩意识培养模式已经失去了土壤。而此时,很多孩子的自我、自私、自以为是给社会、家庭、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社会上某些用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相助的风气;家长们只怕自己给予不够、生怕孩子吃苦;很多教育者仍采取“填鸭式”知识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德育则大多停留在空洞的说教等等,不一而足。
    如何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教无定法”,这也是现在很多教育者研究的意义之一,但是大体上来说,教育时遵循“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步骤是不错的,贯穿其中的是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那就是“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的心态。
    提个醒,感恩教育是爱的教育,切忌太过生硬,甚至矫枉过正,像今年春节郑州某高校给学生布置的向父母磕头的寒假作业就有点拘泥于形式,显得矫情,这样的教育者显然没有真正领悟到感恩的真谛。
 
本文编号:2007111509032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