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信息新闻 - 正文
 
 

孔子大殿前的免费国学班

作者:山西青年报  

时间:2008-5-13  

http://www.sxqnb.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611

摘自  
 
      每周六、周日上午,文庙的教室里、大殿前或院子里,总有二三十个孩子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大声地诵读《弟子规》等儒家经典。老师们说,孩子们有时在生活中恰当准确地引用《弟子规》,令他们都很吃惊,其实认为孩子们读不懂,是低估了他们的能力。
两年免费教授《弟子规》
      这个文庙少儿国学班的创始人是史爱萍老师,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她,慢慢爱上了国学。两年前,文庙无偿提供场地支持她在这里办起了少儿国学班,免费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后来,爱好国学的胡老师也加入了每周免费授课的行列,昨日上午他们还请了太原师院附中的邢老师给孩子们讲仓颉造字。
      孩子们说,他们来上国学班,不但不交学费,进文庙参观也是免费的。孩子上课的同时,不少家长也围坐在一边,认真地跟着老师大声诵读《弟子规》《孝经》《论语》等。陪孩子来的王先生说,国学班老师把至理名言给孩子讲了,孩子理解了,就会这样做,培养了好的习惯。
     “读圣贤书的关键是做”
      文庙少儿国学班的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善行日记本”,老师要求他们按《弟子规》的要求,一条一条地去做,做到几条就在“善行日记本”里记录几条。史爱萍说,圣贤书不光要读、要背,最关键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按这个标准去做
      她的学生中有一位初一的孩子,是今年过年后才开始来上国学班的。前两天,学生的父亲告诉史爱萍,来家里做客的舅舅还说,这孩子突然变了,有礼貌多了,还主动给长辈端茶倒水。
      小娟是去年夏天开始学《弟子规》的,胡老师回忆,当时她断断续续地来听课,这个练过武术的小姑娘脾气不好,很厉害。现在她每次来都双手做躬,然后垂手站在老师身旁。胡老师说:“现在小娟每周来两次,再有人说她胖,她也不会和人家发脾气了。”
“我们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有人说,《弟子规》《论语》《孟子》这些古文,连大人都看不明白,何况小孩子,学了有什么用?
      胡老师说,刚开始教孩子们《弟子规》时,她也有这方面的担心,可事实上,自己带着孩子们诵读时,再小的孩子都会跟着读。她说:“孩子的大脑就像电脑内存,平时看电视都能把广告背下来。一篇儒家经典文章,我们读十遍肯定记不住,可孩子们却能记住。而且书中的道理,他们是能够理解的,是我们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了。”
      国学班里,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3岁。有一次,他的妈妈告诉老师,一天孩子的爸爸坐在沙发上抖脚,孩子悄悄地跑去和妈妈说,应该告诉爸爸“勿摇髀”,当时他的妈妈非常吃惊。史爱萍说,孩子学了《弟子规》以后,反而会去影响家长,比如“饮酒醉、最为丑”这类道理,如果是孩子来告诉爸爸,效果肯定比妻子好。
      还有一次,班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平时都是妈妈陪他上课,那天却自己在文庙上课。老师问这个孩子妈妈怎么没来。孩子说:“姥姥病了,妈妈‘昼夜侍、不离床’。”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姥姥不幸去世了,孩子郑重而悲痛的说:“这下我要‘丧三年、常悲咽’了。”
      史爱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而且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不懂感恩,不懂付出。孩子们现在背下来的儒家经典,即使不完全理解,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会不断地反刍,他们到时候拿出来就会用。现在的行为,会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学会孝道,学会起码的礼貌,为一生如何做人打好基础。
 
本文编号:2008051309170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新闻信息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