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读书会分享(八)

作者:www.dizigui.cn  

时间:2007-4-19  

摘自  
 

说明:研讨内容,蔡礼旭老师主讲的「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听完讲课后,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于下,此书面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自己和下一代正确的幸福人生观。
研讨内容重点如下:

 1.师生关系不属五伦之内,但五伦弗得则不亲。
 2.学贵力行,蔡老师学完即当下落实,感得卢叔叔教诲。
 3.取得信任,当老师取得学生信任,对老师有崇敬心,自然会自我督促,好好学习。
 4.至诚感通,一个人真正有诚心的时候,一定得到很多有智慧、有德行人的帮助。
 5.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
 6.推展中国文化孤单吗?

 分享文章   07.04.13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好!

(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学生当年从南方远赴东北上学,大学的班主任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从生活、学业各个方面给予无微不至地照顾关心。学生毕业后,老师时时牵挂学生,学生却八年未曾与老师联系。去年9月份,学习圣贤教诲后倍受良心煎熬的学生试着给老师家中打了个电话,其女儿告知老师不在家,一个小时后,老师竟然从学生单位的招待所回了电话。学生奔去道歉忏悔,老师却大度地一笑了之,谈谈的说:“只要你有出息,我就很欣慰了!”三天后老师在东北给学生打来电话说,两位和学生一样在外地久未联系的同学带着家人先后登门拜访,真可谓“德不孤,必有邻。”春节前老师全家正好路过,学生约了其它同学一起请老师一起吃了顿饭,并赠送了礼物。现在学生各种节假日必电话问候老师。

通过学习第八课,真切体会到蔡老师所说的“一个人一生,最不会嫉妒你才华的就是我们的父母,还有我们的老师。当我们真正有所奉献,有所成就,父母跟老师的喜悦可能比我们更多。”决心落实蔡老师教诲:真正报答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依教奉行。做到修身、齐家,为社会、为国家尽心尽力的付出。

(二)《弟子规》是显圣镜,是照妖镜。

蔡老师说过,真正善知识一是存心仁厚,时时关爱他人,二是待人谦卑,三是处处以身作则。97年从大学毕业后,学生盲从于所谓“社会精英”钻营名利,错失了许多善知识。现在学习了《弟子规》,懂得“看人最低的标准,最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弟子规》,假如这个人做到了《弟子规》,那你可以保证他是有德行的人,值得信任的人。《弟子规》是显圣镜,《弟子规》同时是照妖镜。”现在学生以《弟子规》要求自己,去判断他人,彻底告别了昔日的“蜜友”,亲近了几位善知识。

(三)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

去年学生就发心不但自己要学习落实《弟子规》,还要把《弟子规》在家庭、亲友、同事中宣扬。如今外甥女每周末去海口孝廉文化中心听课已三个月,正在慢慢地走出父母不和、母亲早逝的阴影;弟弟在孩子满月时开始看幸福人生讲座光盘,8个月来运用《弟子规》解决了生活中许多问题,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子凡幸福成长,这次回家让学生和太太以及所有家人十分欢喜;学生1月份开始通过内部网络每天分别给几位同事分享幸福人生讲座的课文、读书会文章等,收获很大,有一位同事现在每天深夜精进学习落实圣贤学问。亲友、同事的进步对学生是莫大的鼓舞,激励学生不敢懈怠,精进学习,落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次庐江之行让学生大大增长了信心,发心学习许多学长,在机缘成熟时宣讲《弟子规》。弟弟这次从新疆回到江西老家常住,姐姐兄长们担心他们一家三口的生计。昨天学生和弟弟商定,请他作为“某机构幼儿教育培训江西总代理”,学生每月给他固定工资,让家人放心。这样弟弟就可以经常去庐江等地参加培训,在家先教子凡和亲友的小孩,视情再办幼儿园,机缘成熟时去兄长担任校长的九年制义务学校推广弟子规。

(四)下周重点改过

1、在上篇报告中,学生出现两处明显错误,在此向老师和学长们真诚忏悔,后不再犯。一是“士不可不弘义”的“义”字应为“毅”,二是“功夫到,滞塞通。”的“功”字应为“工”。

2、在庐江李老师特别讲到读诵经典要做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诵中要全神贯注,要对圣贤经典充满信心。学生这才醒悟为何读诵时经常走神、记不牢的原因,再打开圣贤经典读诵时觉得格外的亲切,记忆效果明显变好。

学生真诚恭敬感恩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2007年4月13日

 

 分享文章   07.04.16
------------------------------------------------------------

顶礼学院老师:

师生关系是在五轮关系教育之首

中国圣贤人教育提到了五轮关系,而这个五轮关系教育人们如何与自己周围的亲人朋友以及领导关系怎么相处,子女教育都说的非常详细,好的理论人们都非常的受益.但是这些重要的理论要通过教师来传授,如果没有老师,那我们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古时候人们对教师非常尊重.而古时候教育之所以能承传几千年还被人们所喜欢,那是孔子所说的理论确实是非常好,所以才一直流传到现在而没有被淘汰.虽然中国人在前几十年走了弯路认为这些教育过时,那是因为当时学习圣贤教育的人们没有做到言行一致,而导致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偏颇.蔡老师再次讲解圣贤教育就如温暖阳光照射到了黑暗角落,因为蔡老师的所作所为确实做到了言行一致,让人们真正的尊敬和爱戴,圣贤教育的光辉再次撒满中国大地,现在中国大陆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对人们的重要性,但是这需要有行有证老师来弘扬中国文化,其实确实是大道理谁都会说,关键是要在生活中落实.

一.老师慈爱学生,学生知道感恩.

蔡老师在这次讲解中提到了明代有位名臣,叫史克法.他出身贫困家庭,然后通过科考成了国家重臣.而在这个阶段中一位老师对他帮助和慈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老师左忠义公,在史克法科考那年做主考官,而这个国家大臣为了能为国家挑选良臣,他微服私访,发现了史克法是个优秀人才,所以在最后考完试结束后,被主考官提中了头名状元.而当时有个习俗,考中的官员要拜主考官为老师,就在史克法去拜见老师左忠义公的时候,左公对妻子介绍这个年轻人话,更体现了老师当时的爱才与无私之心,他和妻子说"将来承传他志业的人不是他的孩子而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这让人们看到了古时候的忠臣真正的无私之心,这个老师做出了太好的榜样.

而学生史克法对老师更是尊重,爱戴和感恩.就在老师受坏人陷害的时候,他时刻不忘记老师的安危,想尽办法想接近和帮助老师走出困境,可是就在他接触见到老师后的场面更是给后人上了生动的一课,当老师见到自己的心爱学生时,没有感激和爱语,反而出现了老师严厉的斥责和批评.并对自己的学生说"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你是国家的栋梁,与其让坏人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把你打死,然后就把身边的石头扔向他心爱的学生".学生见到老师这样生气然后马上离开.虽然老师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这更体现和衬托了老师当时爱生的无私之心,处处想的不是自己,想到的是国家的安危,学生的安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左公被奸人害死在狱中.

由于老师身教和言行全部都做到了无私和爱心,所以才会出现史克法的精忠报国.时刻想着国家的安危,史克法在边疆打仗守卫祖国大地领土,他怕敌人来犯,和士兵一样的背靠背站岗,而士兵让他去休息下,可是他却说"如果是因为他休息而敌人来侵犯,那他怎么对的起国家,怎么对的起自己的老师".而他在回家乡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看他的亲人,而是首先就关心和问候老师的亲人和后代.时刻想着对老师和老师家人的感恩.有了左公这样的好老师才教育出了这么优秀的学生.这个师生故事实在是感人,同时也再次唤醒了我们现在教育失败的原因所在,现在的人为什么自私自利心严重,这些都和教育有关,要想教育再次辉煌,只有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从自己本身做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教".

二.因材施教.

蔡老师小时侯因为自己太爱面子,以前学习并不是很优秀,但是他的小学老师姚老师在无意之间知道蔡老师是个爱面子的人,就抓住了这个教育点,把他提拔到班长这个职位,非常轻松的就把他从学习从一般提升到了班里的前三名.这点更说明了老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爱中有严厉,同时也要关心和爱护,还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而这个爱护和关心就如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礼貌的重要性.

蔡老师几次遇到好的老师,都来源于蔡老师对人的礼貌和恭敬心,在加上自己的心真诚,老实,虚心,好学.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好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而蔡老师的这个礼貌的根基是扎在小时候父母的教育.就如蔡老师在澳洲求学,遇到了好的善知识的帮助,来自于他真正的给长辈深深的90度鞠躬,才得到了卢叔叔帮助他善缘.又如他在杨书芬老师家求学,白吃白住7个月,得到杨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这些都是来自他的真诚求学之心,在加上他的礼貌,虽然蔡老师没有说自己做的如何好,可是我们都可以想象的到,因为如果不是蔡老师肯学习,肯付出,有好的德行,同时具备好的素质,老师怎么可能会这么的关心和爱护呢,路在自己的脚下,该怎么走,完全看自己.就如杨老师再优秀,如果没有肯想学习他理论的人出现,又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好的师生感人情景出现呢,这些和蔡老师的自身素质优秀有很大关联.老师学生都优秀没,才会有生动感人的师生情.

回顾现在社会,现在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小时侯教育,所以才导致现在孩子长大后不听话,甚至是和父母反目和顶嘴,这些都是现在家长对孩子溺爱的结果.身边朋友教育孩子的话常在我的耳边回响"孩子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什么都知道了".任何事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不教育,怎么可能会对家长好,因为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如怎么做是孝顺,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做出好的榜样来呢.现在家长重视的是孩子学习成绩,科学技能.而忽略了礼貌和道德修养教育,而古时候教育首先重视的是德行教育,其次是言语,然后才是政事和文学教育,然后是一技之长学习,最后才是知识文化.

而现在教育方式正好和古时候教育相反,所以现在最进几十年教育的学生和后代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每位家长都盼子成龙,对孩子教育也肯花费资金,但是钱没少花,就是孩子不成材,这个问题恐怕是当今很多家长最新面临的结果.例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考上理想的院校,给孩子买外地户口,这样高考可以少很多分数,就可以考上个比较名牌的学校.买外地户口就要花费父母大量的资金,可是父母不惜资金的昂贵,还是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营造自己的理想蓝图,家长本心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未必会珍惜,教育孩子成人,有好的德行更重要,不在乎做什么工作和技能,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点,学习下古代教育子女方法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总之,现在圣贤教育和中国文化太需要有人讲解,这么好的教育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而杨书芬老师和蔡礼旭老师,他们的言行以及心地的无私再次唤起了中国人们对圣贤教育的认识高潮,我相信,这个暖风很快吃遍整个地球,因为这个教育实在是太好了,只是需要学习圣教的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实在的,当看见弟子规讲解,我几次落泪,感觉这么好的教育为什么现在才有人告诉我,我今年38岁,可是小时候教育,从来没人教育我做任何事情都该想到别人,人活着就该为社会服务,即使学习文化以及技术,都是为了自己能在社会上生存,都是自私自利的心,现在我们做人父母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样教育是正确,我们教育的孩子怎么可能会优秀呢.所以才会出现最近40多年来的人们越来越越觉得现在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并没有找到病根所在,中国文化再次兴起,会唤起人们对教育观点的新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先了解和知道圣贤教育的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弘扬圣贤教育上尽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最关键的是"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要做大家的榜样",就如弟子规里提到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样才会让人们对圣教有新的认识.

张文妮 敬上

 

 分享文章   07.04.16
------------------------------------------------------------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蔡老师在这节课中,为我们着重讲了师道,它虽然不属于五伦之内,但五伦弗得则不亲。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贾老师,她当时虽然只教了我们一,二年级,但却培养了我诚实的品质。

贾老师是出席市的优秀老师,对学生既慈爱又严厉,深得家长们的信赖。77年我上小学时,很流行去街道和父母单位做好事,我当时是个小组长,便带领我们小组的同学去了妈妈单位,想看看有什么擦玻璃或者打扫卫生之类的好事做,结果不需要我们,我便求一个叔叔帮我们写了一封表扬信,并盖了章。回来兴冲冲地交给了班长,后来我们组的一个同学将事情的真实经过告诉了贾老师,老师便就这件事在班上教育同学们要做个诚实的人,虽然没有点我的名,但我的脸上火辣辣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

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吵架,我当时由于说不过她,便口不择言,攻击她的生理缺陷,骂她是“独眼龙”,没想到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这位同学,贾老师知道后又将我私下教育了一顿。这件事让我懂得要尊重别人,尤其是那些残疾人。贾老师在学习和做人上要求我们很严格,但在生活中确处处关心我们,她随时备有针线,谁的衣服撕了,她看到后便马上给缝好。她做这些点滴小事的时候,确实很像我们的母亲,因而深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

对于幼小的孩子,尤其是性格没有形成,无法分辨好坏时,父母和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一生都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蔡老师还在这节课中提到总有朋友问他推广圣贤教育孤单吗?蔡老师的回答是不孤单。因为虽然他身体上孤单,刚开始只有一个人在海口讲课,但他会时常用孟子的话来激励自己,所以他不会感觉孤单。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刚开始我也曾感觉孤单,因为生活中没有朋友能和我一同学习圣贤教诲,但现在,我会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遇事越来越有主见,所以越学越快乐。如现在的人都在梦想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而通过读书我明白了,古人当遇到发达或者说富贵的机会时,他们不会被意外的财富或者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品德可不可以享受这样的富贵和地位,如果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够,他们是不会接受这个富贵和地位的,如《郑庄公戒饬守臣》里的郑庄公,在得到许国后,没有想到据为己有,而是“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还有《项羽本记》中陈婴被东阳少年欲立为王时,他的母亲却认为他“暴得大名,不祥”。后他听从母亲的话,而将位置让给了项梁。这不由得让我感叹古人的真智慧。夜晚,当我抬眼仰望灿烂的星空,我感觉每一颗星星都仿佛是一双圣贤的眼睛,在注视着我,陪伴着我,为我照亮前方的路。

 

 
本文编号:2007041522233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