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作者:蔡礼旭老师  

时间:2008-1-3  

摘自  
 

  而有句俗话讲「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这句话传了几千年,有它的深意。我们来思考一下,请问父母有没有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不是圣贤,他怎么可能一生当中都没有任何过失。这句话不是说父母都没有过失,而是为人子女者绝对不会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一分至孝只想着我如何让父母过好日子,我如何让父母的德行愈来愈好,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还养父母的智慧。更有远见的,就像我们昨天一位长辈上来分享,送父母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道德、成就学问,当生成佛,这是大孝。养父母身心、养父母生生世世的智慧福分,要看得这么远。

  这个时候都用真诚才能做得到,假如我们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那光是跟父母讲话的言语跟眼神都会让父母很不舒服。其实我们冷静来看看,当我们把朋友的过失放在心上的时候,你跟他讲话真不真诚?有时候边听,那个傲慢就出来了,那个脾气就上来了。你没有真诚怎么可能去利益别人?人生可以过得很单纯,纯是一颗利益父母的心,纯是一颗利益身旁所有有缘人的心,这个人生太简单、太轻松了。我们把父母、把别人的过失,统统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然后搞得在那里烦死了,那是太愚笨了,那就太糟蹋自己的本性。

  而我们更明白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要读到心里面去。读完了以后,你的人生完全不一样,看到每个人都挺可爱的,有没有?你相信了!但《三字经》,你看前面几句话,那太精辟了,「苟不教,性乃迁」。他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失教了。一个人为什么失教?他很可怜,他没有好的家庭、他没遇到好的老师。这个时候读懂了这句苟不教,性乃迁,对人觉得是不舍,对人是怜惜,对人是看不下去他继续堕落,不愿意一个本善的心最后变成这个下场,这个时候柔软就出来了,真诚就出来了。

  而往往犯错的人遇到这种心境的人,他会突然觉得你跟一般人都不一样,我在你的面前觉得有点尊严,这个时候他的善就会被我们引发。我记得那时候去带班,有些同事过来:你这个新班的学生很不好,牛牵到北京还是牛。这样的老师造罪业,新班的老师都还没有教他,你就让他落印象,就嫌弃那个孩子。你愈看他这个不好,愈看这个学生都感觉到了,这老师根本不信任我,那算了,他说我坏,我就坏给他看。所以人要相信别人。

  为什么谈道德不要谈是非?我们去否定别人,那都是是非,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说仁义不说利害。当时候我们不会去嫌弃任何一个学生,甚至有一个学生犯了很大的过失,骗我他们家多可怜,讲到我皮包都拿出来要给他钱,结果其实他们家根本都没这种事,他都是拿着去打网吧。还给我编了一堆他多可怜,都省吃俭用给他弟弟吃,骗了我,给我绕了一大圈,最后居然在网吧店被我抓到,他当场什么叫脸绿了,就是那个样子。可是他骗我们没关系,我们还是那颗要利益他的心,心平气和把他带回家,才了解到他也是跟后母关系不是很好。慢慢引导孩子,你到底希望你家庭以后是什么样子?孩子也大了,跟我也差不了几公分,我们就这样循循善诱。他真的体会到老师对他好,常常一大早来在我的书桌旁边绕半圈,跳一跳:老师,今天有什么事我帮得上忙?你看真的「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我们从内心感悟这些道理,这个时候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纯是一颗爱父母的心、成就父母的心。你看大舜给我们做榜样,真的完全不见父母的过失,吃不吃亏?一点都不吃亏,还能够有几千万的后代子孙。假如那个时候大舜跟父母计较,翻脸了,现在姓陈的人就不在了,严不严重?严重,都不是小事,不要意气用事。我们讲到举一要反多少?一切,所以不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而已,「天下无不是之兄弟」,你看刚刚那个吴子恬的故事,他家道就马上兴旺起来了。再来天下无不是之?你们就想到这两件而已吗?你们的太太在掉眼泪了,你们的先生在掉眼泪了,天下无不是之太太、不是之夫君。都是这么殊胜的缘,让它圆满,一定做得到,用这分诚心。天下无不是之领导、无不是之下属,都想着如何去帮助他就对了。

  继续这样推演下去,天下没有一个人是错的,只有可怜人,没有做错的人。这个时候你真的是仁者无敌,这个时候纯是一颗泰和之气,你将成为你生命当中所有遇到的人的贵人,都会被你这颗善心,被你这颗真诚给感动。其实《中庸》也好、《大学》也好,这几本重要的经典,它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真诚。让我们用这个至诚的心、让我们用孝悌的心,不只对待自己的家人,还延伸到对一切的亲朋好友,对我们底下的这些下属干部。我们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心境,家庭、企业一定是愈来愈兴旺。而这个孝悌也要延伸到对我们所有民族同胞,以至於孝悌要延伸到对我们大地母亲的孝心,对我们这个万物,这都是天性。

摘自 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企业营(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本文编号:2008010310080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