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读书会分享(二十一)

作者:网络学院  

时间:2007-11-28  

摘自  
 
说明:研讨内容,蔡礼旭老师主讲的「幸福人生讲座」第二十一集(蔡礼旭老师2004.11讲于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听完讲课后,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于下,此书面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自己和下一代正确的幸福人生观。

研讨内容重点如下

1.【为学之序:博学】广博的学习。【生活方面学习(做家事)】乙、【生活礼仪】第二点提到的是生活当中的礼仪问题。

2.【接待客人礼仪】一、【见面礼仪】(一)【客人来访】(二)【公共场合】1.【接待跟长者吃饭】2.【接待客人(户)】二、【接待礼仪:接电话】

3.【送客礼仪】《弟子规》「过犹待,百步余」,是送客礼仪。

4.【博学:圣贤学问】求圣贤学问中,博是等掌握圣贤教诲纲领后才博学,这点重要。能掌握纲领,才知圣贤教诲重点在哪。【学之道贵以专】一开始学很杂,不得其门而入。基本上是在扎圣贤学问五年之后才博学。《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而学之道也贵以专。

5.【师道(师承)】一、【如何判断明师】二、【师承三条件】

分享文章   07.11.16
------------------------------------------------------------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好!

    这一集蔡老师细讲生活当中的礼仪,末学受益多多。

    [为学之序:博学],广博的学习。第一个最重要的要在我们生活方面去学习。

    孩子从小要让他动手做家事,照顾自己的生活开始训练起。在劳动当中,会提升他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在劳动当中,磨练他的意志力。人从小就懂得劳动,能懂劳动,就懂得主动协助别人,所以他人际关系一定会好,长大参加工作也会受人欢迎。

    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没有礼貌的人,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在人群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一动作都会得罪于人,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很多的阻力。人是群居的一个团体,出门见个面都要互相打个招呼,见人有个微笑,给大家都欢喜。在末学居住小区,每天进出都要经过门卫处,上下班时末学与保卫人员互相打个招呼,脸部带着微笑,问“上班啦”、“回来啦”!大家都欢喜。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距离。我们从孩子小时就要教他,跟人家问好。

    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礼仪处处皆是,比如吃饭、接电话、接待客人、访客等等,都是我们要懂得去学习的地方。

    在家、在外接待客人也要礼仪。在生活当中与长辈、来客、朋友碰面要打招呼、请座、请喝水等,这是对别人的恭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样我们去别人家也受这样接待,我们都很欢喜。

    在公共场合当中,这个礼也不可失。比方说接待跟长者一起吃饭,要懂得长幼有序,哪个座位是主位,我们应该让主位给长辈。现在的孩子到饭桌上,马上就坐下去,看有什么好吃的,都没看看长辈坐了没有。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长者先坐,晚辈才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立,幼勿坐],所以一定是长辈先吃才对。孩子刚学《弟子规》没多久,回老家跟爷爷奶奶时,奶奶对孩子说:“你吃大鱼。”孩子赶快说:“不,大鱼应该是爷爷奶奶吃,我吃小的。”两位老人听了很欢喜。

    接电话的礼仪也很重要,我们成人也要学习的,教儿教儿先教自己,自己要学好才行。教孩子接电话,首先要跟对方问好,要告诉对方你是谁,请问对方找谁,如果要找的人不在,《弟子规》说,[人不在,己即到] ,把对方转达的事情要记录下来,做事要有先有后,有头至尾,让人家放心,让人家觉得舒服。

    接待要有礼仪,送客也要有礼仪。当客人离开时,要站在那里等客人离去,才能走。当你是很真诚的去做出这些礼貌的动作,常常都能够让人家心生感动跟欢喜。因为《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过犹待,百步余」,这就是送客的礼仪。

  求学问一定掌握纲领,要专,假如一开始学得很杂,你就会不得其门而入。博学是在扎圣贤学问五年之后才博学,所以《三字经》中讲到[教之道,贵以专]。而学之道也贵以专。你学得多,没有去落实,只会增长你的傲慢。教学要能师资道合,教学求学要能有所成就,这就要有师承。跟一个人学习,第一个他的存心有没有厚道?孔夫子的学问都以一个仁字为核心,而仁是落实在时时处处与人相交往当中。第二个要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有真学问的人,心平气和绝对不会傲慢。所以说稻穗愈丰满,垂的就愈低。第三个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观察他所作所为是不是言行一致,了解他的来历。能做到才说的是圣人;说了之后能做得到叫贤人;说了之后做不到叫骗人。所以我们不能感谢用事,要理智用事。

    要进入学习的时候,中国几千年的师承特别强调三件事情:

    1、只能听这个老师讲,其他人的都不能听;听多个老师讲,心就乱了,一个老师指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双叉路,三个老师三叉路,四个老师就变十字街头,要走向哪里去?自己都不知道怎样走了。所以只听一个老师讲,他对你负责。

    2、你所看的所有的书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这样是防止我们看杂,防止我们受到其他不正确思想的污染。

    3、从前所学的老师一概不承认,全部从头再来。这是期望我们把自己的慢心放下,让心态归零,用一颗谦虚的心来领受老师的教诲。

  所以求学问一定要专,一门深入,把根基扎牢,长期熏修,才有成就。

   PC00218敬上

分享文章   07.11.17
------------------------------------------------------------

    蔡老师在这一集中讲到了生活当中有很多礼仪需要我们去学、去遵守。

    接待客人的礼仪:

    见面要微笑、问好,见到长辈要鞠躬,要引客人坐好,再去倒水,然后再说“请喝水”的话。

    吃饭的礼仪:

    长者坐在主位,长者先坐,晚辈再坐,也是长者先拿起筷子,晚辈再动筷子。晚辈要给长辈夹菜,主人要给客人夹菜,吃饱饭后,如果要离开,要说一声:大家请慢用。

    接电话的礼仪:

    一定要先跟对方说:你好,再“请问您找哪一位?”假如不是找自己,就要请对方稍等一下,然后“即代叫”,假如找的人不在,就要“人不在,己即到”,要请问对方有什么事,自己有没有可以转达的,或者向对方提供另外的联系电话。

   “过犹待,百步余” 是讲送客的礼仪。

    我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都要懂得守礼仪。我们接待客人,送走客人要守礼仪,我们到别人家里去做客当然也要守礼仪。

    礼是外在的形式,本质是恭敬的心。

    每个礼仪都含有替别人着想的一种本质在里面。比如蔡老师告诉我们到人家里去,敲门不能敲得太急促;在等电梯的时候要站两侧,这些都是教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都是教我们时时处处提起替人着想的恭敬心。所谓礼敬,最重要的是这一个恭敬的心一定要提起来。

    生活当中礼仪处处皆是, 需要我们处处要留心学习,广泛地学习。

    一个人的礼仪愈具备,跟人的相处就不容易产生摩擦。礼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距离。

    我们自己学做一个懂礼的人,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懂礼的人,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时时能够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问好的习惯,培养他能时时想到别人的感受、为他人着想的恭敬之心。

   “教儿教女先教己”,“少成若天性”,想到自己现在这么晚接受圣贤教育——接受得又这么“艰难”,不想孩子将来有自己这种遗憾,就要先对自己严要求,一定要努力给孩子做出个效仿的样子。

    在求圣贤学问当中,基本上是在扎圣贤学问五年之後才进入博学的阶段。而在一开始的学习是“贵在专”,要想真有所成就,除了“专”,还要有师承,一定要有老师的承传才行,也就是说学习圣贤学问一定要有老师。我们跟什么样的老师学习,依蔡老师说,一定是具备仁厚、谦卑、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样的老师,我们跟他就没错。

    还要必须知道的一桩事情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师承特别强调:第一个条件是只能听一个老师讲,其他人的都不能听,第二个自己所看的所有的书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第三个从前所学的老师一概不承认,全部从头再来。也就是说自己选择了跟定了老师,就要遵守师承的规矩。

    我们今天学习的《弟子规》,是掌握了几千年来圣贤教诲的纲领,是要一生奉行的。

    学生pc00100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7.11.18
------------------------------------------------------------

    通过这集学习,让我知道了很多生活中的细小地方都应该重新学习和认识,最主要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拜师要慎重。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人生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拜师上,如果我们在这一生能遇到有德行,有修养的好老师,那我们的以后的人生是否幸福和成功就已经取得了一半。现在这个时代,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不可能有人会无师自通。如何判断这个老师是否有德行和学问呢?

    首先要看这个老师是否存心厚道,而在讲到这里蔡老师提到了他和杨书芬老师去买水果,而当时杨老师买水果和一个年龄最长的太太买,而买的水果却是看上去比较烂。当蔡老师问他为什么买这个水果时,杨老师的话让我非常的感动,杨老师回答,假如今天这个水果不买回去吃,明天可能就坏了。而农民很辛苦,年龄大没有生活能力和来源,那他假如今天没人买他的水果,那他的的生活可能会很拮据,买水果的人是为卖水果的人想,同时还珍惜食物。这样处处为他人想的好老师在现实的社会中真是不好寻找,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注意,我们在给孩子找的老师一定要是有修有正,这样我们和老师学习才能心服口服。

     而杨老师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回来后是辦讲座的最后一天,她回到北京当天晚上马上去宾馆看望学员,当他见到学员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更让我们看出了杨老师的品德和修养。杨老师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我们老师在讲课中有那些不好的地方,请你们一定要指出来。第二句话,我们有那些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多多包含。第三句话,学习很辛苦,你们已经学习五天了,一定注意好好休息。老师这三句话更体现了老师时时为别人付出都是应该的,而且还时时反省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

    其次,选择的老师一定要谦卑。而孔老夫子在教学中当时很有成就,在中国的教学中有深远影响,可是他老人家却说,在他这一生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点是他发明的,没有一点是他创造的。我的教学都来自古代圣贤人的教诲,正因为夫子教学一生谦卑。所以中国历代圣贤人也秉承了夫子的谦卑精神。这些圣贤人他们写的一些知识的目的,决不是为了想赚取多少稿费,他们的存心是希望这些好的圣贤教诲能利益更多的人群,正因为他们有这个发心,所以他们当时无私的心写作品,所以当时就能够悟出更深刻道理。而选择好老师最关键的还注意观察这个老师是否真正的做到了言行一致,做到才说的人是圣人,说到就做到的人是贤人,而说到做不到的人是骗人。

    通过蔡老师这么讲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现在为人家长和想求学问的人,一定要注意给自己和孩子找个好老师。现在这个社会骗子真的很多,把自己包装的很好,甚至是不花重金。我们要找老师不能"名师”,而这个名师是出名的老师。而应该找“明师”,这个明师是指明白的老师的。

    二.不学礼,无以立。

    要想广博的学习,首先第一点就是从生活中的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做家事的能力,锻炼自理自立,学会生活上自己管理自己。有礼貌的孩子,人生会遇到很多善缘,因为人人都喜欢和勤劳的人在一起共事。再者勤劳的知道劳动的辛苦和不容易,会知道感恩,勤劳的人由于自己勤快热心助人,会时常的遇到贵人帮助。勤劳的人会促进人际关系,勤劳的有利于孩子意志力的培养。处处有礼貌的人绝对不吃亏。一个只接受两周中国文化教育的孩子,在回家的时候,只是在吃饭的时候做到了“长者先,幼者后”。给长辈夹菜这么微小的动作,居然就使原来爷爷奶奶并不认同中国文化,后来开始转变接受欢喜用中国文化来教育孩子。力行和身教要比任何说教更有说服力。

    而礼貌在生活中处处皆是,如何接待客人要教,如何吃饭要教,如何接电话要教,如何送客人也要教。这些以前我从来都不怎么在意的事情,通过听蔡老师这么一讲,原来都要把每个正确的细节告诉孩子,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我们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做到,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家长和老师与他们的关系,在处事当中地位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会服气,我们大人不在孩子才会也认真的落实。如果我们家长教师不做,只让孩子们做,孩子们就会做面子活,家长老师在他们会做,一旦离开监督的视线,那他们就会不做。而告诉孩子处处要为他人想,就如等电梯这个小动作,我们一定要想到里面的人一定要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旁边。无论做任何事情,每个动作,每个言行都要想到他人的利益,处处方便别人。

    听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为什么现在在工交车上,人们上下拥挤,车上人下不来,上车人上不去。这些大人的行为给孩子又做什么榜样呢?以前认为这些简单的事情孩子应该知道,其实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这个过错还是在我们家长和老师没教育孩子,可是现在的年轻家长和老师又有谁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呢?我在没学习弟子规以前,根本不在意这些小节。觉得在教育方面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孩子大了自己应该知道。而正是这些所有人都认为应该知道的,而孩子确实是不知道。这让我知道了弟子规虽然是千字文而已,但他却掌握了整个圣贤教育的纲领,这本书值得我们一生奉行和修持。

    三.学习技能的目的。

    古时候教育之所以能扎根,处处体现仁慈和孝道,只有知道孝敬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会爱其他人呢,古人注重孩子品德和修养教育。而古时候人学习技能目的是为了陶冶性情,为利益他人,为社会服务,在修身上下工夫,其次才会养家和钱财。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术”。而现在的人学习技能是为了赚前,为名,为利。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错了,所以说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这更让现在的为人父母进行反思,我们现在给我们自己的孩子从小种的是什么因,我们是希望他们将来为社会服务,成为一个无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看重名利和钱财,我们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经常提钱财和名利,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就知道这个社会都是厉害关系,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不做。如果我们家长教育观点正确了,那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的优秀,知道为他人想的孩子,心地会善良厚道,而只知道利不看重亲情和道义,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碰壁。所以我们家长现在一定要下对抉择啊!

    四.学之道,贵以专。

    学习圣贤学问一定要做到“一门深入,长期熏修”。一门学问要扎根五年,然后才能进行广博的学习。中国收学生的三个标准:一是只能听一个老师讲,其他老师讲课不许可听;二以后要看什么书一定要老师许可才能看;三是以前学过的知识全部作废,一切从头学起。这三条规矩要遵守五年时间,五年以后什么书都可以看。净空老教授在李柄楠老师门下学习就是先遵守了这三个师承,他老人家遵守三个月后就感觉非常受益,于是主动找到老师不但会遵守五年时间,还主动又加五年,他老人家遵守了这个师承十年。

    上面的这些条件看上去很苛刻,其实每一点都是为学生好,因为在正确思想没有建立之前,人的思想很容易动摇,把你的思想封闭起来只听一个老师讲。这样免得受外界污染。当然选择的这个老师,一定是在德行和学问上都已经走过了人生很多正确的路,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我们跟这样的老师学习,那我们才会放心。而净空老教授正因为遵守师承的时间长,根基扎的牢固,虽然他只有初中学历,但是他现在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甚至宗教界在世界上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跟随他老人家学习的人很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只要人求学问心老实,肯学习。听话。那才会有成就,净空老教授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好的榜样。

    人不学不知道,中国古语说的好“知耻近乎勇”。又提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愿更多的有缘人再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那肯定会让你收获很大,满载而归,不需此行。

pc00072 敬上

 

分享文章   07.11.19
------------------------------------------------------------

    通过学习本集,深深的体会到礼仪对我们每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蔡老师在讲解中告诫我们在博学当中,最重要的要从生活方面去学习。让孩子从小要懂得如何生活自理,自己动手做家事,在劳动当中懂得感恩,懂得主动协助别人,所以他人际关系一定会好,也会受人欢迎。,同时也会提升他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我们要在生活当中训练孩子。

    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所以学礼一定要从小做起。孩子假如从小对人就没有善意,你要突然叫他笑得很灿烂,还真是很困难;要跟人家鞠个躬,要鞠得很真诚,也不是那麽容易。因为任何一个动作,他对你的内心都会有一种互动,所以当我们慢慢、慢慢这个躬能鞠下去,心就愈来愈谦卑,心就愈来愈恭敬,这是从外慢慢内化。

    因末学一直以来跟孩子两地生活,但每次在短暂想聚的日子里末学都让孩子学着干家务,教她平时要多帮助爷爷奶奶干家务.这样一来孩子真的很勤快,也很懂事.对长者也很有礼貌.

    我们人是群居的一个团体,绝对不可能说一个人独自生活。那在群居的生活当中,你的礼仪愈具备,跟人的相处就不容易产生一些摩擦,互相打个招呼。还记得去年正月去拜年,刚出门就看见清洁工人,我马上向他说声:新年好,您辛苦了。那位叔叔先是楞了一下,露出灿烂的笑容也回了我新年祝福,然后继续打扫。我们对任何人都要用真诚感恩的心对待,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回馈,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距。跟长辈鞠躬距离要抓好,在鞠躬当中眼神要看着对方。礼是外在的仪式,最重要是这一个恭敬的心一定要提起来。

    接待客人要先鞠躬,面带微笑问好,请客人到屋里坐好。坐好之後,马上去倒水,然後再请喝水。当我们这样去接待长者,接待客人,客人跟长者的印象觉得我们很有家教,很受教育。

    在与长辈吃饭的时候,一定是长者先坐,晚辈才坐。弟子规有教我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菜一上来应该是长者先吃,还有客人先吃,现在我们年轻人连这些基本的礼仪都不懂,因为没有处处替人着想的心,就失礼,就自私。

    接起电话来,一定要先跟对方问好。你好,请问您找哪一位?假如不是找自己,就要请对方稍等一下,然后“即代叫”,假如找的人不在,就要“人不在,己即到”,要请问对方有什么事,自己有没有可以转达的,或者向对方提供另外的联系电话。 现在人做事常常有头无尾,所以这个礼仪如何从头至尾让人家觉得很放心,让人家觉得很舒服。

    当客人离开的时候,我们站在那里等客人离去,我们才走。当我们很真诚的去做出这些礼貌的动作,常常都能够让人家心生感动跟欢喜。因为《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过犹待,百步余」。

    在家里或者在公共场合,都要懂得守礼仪。当我们在生活这些细节部分,我们都时时要想到别人,替人着想的恭敬心,所以生活教育处处皆是,  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博学,处处都是学习的好机会。 在教孩子同时,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所谓:教儿教女先教己。

    求圣贤学问一定先掌握纲领,要专打好根基,所谓:根深则本固。假如你一开始学得很杂,你就会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博学基本上是在扎圣贤学问五年之後才博学。所以《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而学之道也贵以专。教学要能师资道合,教学求学要能有所成就,这就要有师承,一定要有老师的承传才行,也就是师道。

    学习圣贤学问一定跟一个老师学习,如何判断老师的德行:第一个看他的存心有没有厚道?孔夫子的学问都以一个仁字为核心,而仁绝对不是摆在《语》,摆在《大学》里面,仁是在哪里?是落实在时时处处与人相交往当中。

    第二个要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有真学问的人,心平气和绝对不会傲慢。所以说稻穗愈丰满,垂的就愈低。

    第三他是不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很重要。所以要观察他所作所为是不是言行一致,我们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用事。

    而要进入学习的时候,中国的师承特别强调三件事情。释净空教授在跟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李老师跟他开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师承。

    只能听这个老师讲,其他人的都不能听;听多个老师讲,心就乱了,一个老师指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双叉路,三个老师三叉路,四个老师就变十字街头,要走向哪里去?自己都不知道怎样走了。所以只听一个老师讲,他对你负责。你所看的所有的书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这样是防止我们看杂,防止我们受到其他不正确思想的污染。

    从前所学的老师一概不承认,全部从头再来。这是期望我们把自己的慢心放下,让心态归零,用一颗谦虚的心来领受老师的教诲。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处于高科际的时代,我们要约束自己,用老祖宗留给我们几千年圣贤教诲的纲领——《弟子归》来修改自己,一生依教奉行,提升自己道德学问。

pc00333刘凤敬上

分享文章   07.11.19
------------------------------------------------------------

尊敬的诸位老师、学长们:大家好!

    通过恭听蔡老师讲的这节课程,使我认识到:为学之序——博学是指广博的学习,是指在生活方面广泛的学习,如做家事。孩子从小要懂得如何生活自理,从他自己动手做家事,照顾自己生活训练起,好处是通过劳动,懂得对他人,尤其对自己的父母懂得感恩,人际关系一定会好,也会受人欢迎,还会提升他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我通过在生活中实践,体会到了老师所讲的这些话真实不虚。这段时间,我教孩子渐渐学会了洗衣、简单的做饭菜、摆收碗筷、盛饭洗碗、拖地、倒茶水倒水、倒垃圾、收拾房间、凉衣、叠衣、擦衣柜等家事,使他知道了感恩,知道了做饭的辛苦,使他吃饭不再挑食,不再说饭菜做得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去别处小住也能独自自理,人际关系搞得挺好,受到大多数人的好评。

    在生活当中,我们离不开生活礼仪,蔡老师讲到:“没有礼貌,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可能常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失礼,就得罪他人,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很多的阻力。相同的,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都能让人家喜欢,增进他自己人生的助力”。今年的11月15号,先生开车带我们去一处打乒乓球。在路上,我提醒孩子:“见到叔叔们一定要有礼貌,要向人家微笑打招呼。他做到了,做得很好很自然。在打球时,我提醒他,要多帮人家捡球,别人帮你拣了球,不要忘了谢人家。他做得也很好。临走时,我们向球友道别,球友希望我们有时间能常来这里打球,我们微笑点头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可见,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礼貌。礼貌待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自然就靠近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会经常接待客人,因此,接待客人也是一门学问。蔡老师在此集讲到:“在教礼仪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让学生、让孩子实际操作,他们会做得很有兴趣”。今年11月13号,我们单位同事决定来我们家做客就餐。我很高兴,这正是锻練我们理论联系实践的好机会。那天,家里有我和孩子,先生那天日夜都上班。当孩子见到阿姨后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当我做完三盘菜和一粥后,就请孩子来做摊黄菜(摊鸡蛋)。孩子做得很认真,挺好,受到阿姨的表扬。之后,我让孩子摆饭菜、盛粥、摆碗筷等,并让他请阿姨上座。我的这位同事从来没经历过这情景,因此感到又高兴、又不好意思、又有些坐立不安。无怪孩子做这些家事时,她曾多次要帮忙,最后都让我使眼色制止了。我告诉她:“我是故意在锻練他,请你千万要协助我把这戏演好”。晚上,我跟同事一起散步,我感谢她帮了我一大忙,使我和孩子有机会实际操作。并请她想想: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请提出来,我们今后一定加以改正更加进步。她对我说:“我一直听说你对这个孩子好,今天看到了,果真如此。能看得出,你们真的是家庭温馨和睦,我很高兴。如今遇有这样的家庭很难得、很难见到。现在的家庭,就是亲生孩子怎样,跟父母也少见配合得这么好的。他不是你的亲生孩子,关系如此默契融洽太感人了。你们对我太热情了,我都受宠若惊了。今天,我真的受的教育很多,我知道了怎样才能管好一个家,就是待人一定要有诚心。这次来你家对我今后的生活帮助很大,看来你学那么多那些没白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我告诉她:“今天的家庭和睦,与我受圣贤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没受到如此教化,绝对没有我幸福的今天……。”我非常感恩古圣先贤们,感恩老师们,感恩今生的一切顺逆缘,特别是逆缘,因为没有今生的种种逆缘,就没有我顽强学习圣贤教育的信心、愿心和动力。因为我曾发誓:当我今后各种能力到的时候,我一定尽量弥补今生因我所造成的种种缺憾。

    蔡老师讲:“求圣贤学问中,博是等掌握圣贤教诲纲领后才博學,这点重要。能掌握纲领,才知圣贤教诲重点在哪。【學之道貴以專】一開始學很杂,不得其門而入。基本上是在扎圣贤学问五年之后才博学。《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而學之道也貴以专。”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儒家教育是教人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遵守伦理道德等,教人做守法的好人。我认为学习这些圣贤教诲很有必要。因此我要认真跟老师学习,首先要打好坚实的根基,从专到博,渐渐深入。为将来更好的、更正确的服务社会、服务众生做准备。谢谢大家!

pc00087 敬上

分享文章   07.11.20
------------------------------------------------------------

尊敬的学院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谈到礼貌,是末学非常感慨的。因过去末学在未接触圣贤文化时,对礼仪非常不重视,甚至反感,认为很多礼仪完全是虚伪的、造作的,人就应该直爽一点,朴实一点,干嘛搞得那么造作呀。所以造成了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很多事情不懂礼仪,以至于闹出笑话还不自知。

    记得有一次,末学一位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从国外回来,末学请他及其他几位同学吃饭,末学那天第一个到,因为不懂,于是一屁股坐在主位上,其他人也陆续入座,待那位老同学进来时,只剩下末位了,老同学进门时愣了一下,后来似乎是自嘲似地笑了一笑,就坐下了,末学当时根本就不懂这些礼节,所以当时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那样尴尬,现在才知道原因在哪里。

    学了《弟子规》后,末学改变了对礼仪的看法:人与人之间交往,不能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礼节,这也是培养我们在公众场合多为别人考虑,否则每个人用自己所谓的“直率”的方式来与别人交往,必然是每个人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怎么可能相处融洽呢?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没有礼貌,他就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可能常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失礼,就得罪他人,末学过去就如此,想必得罪了不少人,难怪朋友越来越少,都是因为自己忽视礼仪啊。

    学了以后就要落实,由于多年忽视礼仪、厌恶礼仪,末学在这些方面欠的债太多了,目前虽然已经改正了一些,但还是有不少地方有欠缺:

    1.路遇熟人。末学虽然能微笑点头打招呼,但是因为自己眼睛近视,不敢贸然确定是否熟人,所以一般都是别人先打招呼,显得末学很傲慢。末学决心今后宁可看错人,也要尽量先点头微笑致意,就算打错招呼也是结一个善缘嘛。

    2.接待长者吃饭。末学在外吃饭,经常遇到别人很热情地给我夹菜,很多时候是荤菜或者自己不喜欢的菜。同样道理,末学想:我也不知道别人喜欢吃什么,如果夹菜给别人,不知道他是否会尴尬。所以末学至今对给长者夹菜还有顾虑,一般只是劝吃,而不夹菜。但这也是失礼,末学今后对熟悉的长者,要平时就关心他喜欢吃什么,吃饭时就能择菜而夹;对陌生的长者,也要象征性地夹一点菜,以示后辈的恭敬和关怀。

    3.接电话礼仪。末学工作中时常接到一些推销电话,有时末学在工作很忙的时候,接到这种电话就很烦,言语中对他(她)就很不耐烦。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讨厌自己,对方也是为了完成他的工作,他也不容易,想必一定碰了很多壁。所以今后对此类电话,末学应该以恭敬心对待,可以客气地和对方说明我们不需要他的服务就可以了。

    4.送客礼仪。送客时,应该「过犹待,百步余」。末学在对待自己的家人,有时就忽略了,这点今后要改过。

    在这一集,蔡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明师,应从以下三点判断:第一,他的存心是不是仁厚,第二,是否谦卑,第三,是不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三点作为标准。

    听了课以后,末学现在自己对如何判断明师,包括判断是否真的善知识,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一点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太重要了,因为现在社会交流频繁,时常会有人向你推荐,或者你也经常会自己遇到所谓的明师和善知识,如果不知道判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认贼为父。

    在好几年前,末学刚开始接触佛法时,曾遇到过一个人,他比末学年长几岁,佛学知识非常丰富,阐述问题也非常清晰,末学对他非常尊敬,把他视为真正的善知识,于是只要末学在学习佛法中,乃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疑问,总是去向他请教,而他每次答复都令我非常佩服,觉得他讲的非常有道理。后来,在我有缘开始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后,末学渐渐地就发现他并不符合善知识的标准,许多言谈和行为与经典讲的不相符,于是就渐渐疏远了他。现在末学用以上这三点来对照,马上就知道末学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他三个标准都不相符,所以现在自己思路清晰了很多,而且也更有信心了,如果以后再遇到善知识,末学知道该如何判断了。

末学Pc00051 敬上
2007年11月20日

分享文章   07.11.21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好!

    学生参加了第二阶段两次对谈,非常受用,些许体悟到蔡老师所讲的幸福人生讲座,字字句句真正无量义。对提交心得体会更加重视,反复校改。请各位老师、各位学长批评指正。

    一、「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礼是外在的仪式,本质是恭敬的心,最重要是恭敬的心一定要提起来。每个礼仪都含有替别人着想的一种本质在里面。没有礼貌,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可能常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失礼,就得罪他人,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很多的阻力。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都能让人家欢喜,增进他自己人生的助力。有礼貌的人绝对不吃亏,而会得到很多的爱戴。学礼一定要从小处做起,像一个对人见面的微笑、恭敬鞠躬这样的动作,对内心都会有一种互动,从外慢慢内化,心就愈来愈谦卑,心就愈来愈恭敬。

    生活当中礼仪处处皆是,生活教育处处皆是,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博学。一个人求学问,一开始不是学变通,一开始要先学老实,老实才会依教奉行。我们要养成时时能够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问好的习惯。吃饱饭起来的时候,一定要跟同桌的人说:大家请慢用,然后才离开;接待客人的礼仪,要一开门先对客人鞠躬说:阿姨好,叔叔好。再帮客人拿拖鞋,让客人一进门直接可以穿上。客人进门后,要先引客人去坐好。坐好之后,马上去倒水,请客人喝水;与长辈一起吃饭,要让长辈坐主位。「长者立,幼勿坐」,在吃饭的时候,一定是长辈先坐,晚辈才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一定是长辈先吃,客人先吃;接起电话来,一定要先跟对方问好。对方假如是找长辈,要「长呼人,即代叫」。假如长辈不在,要问对方有什么事,再转告长辈,或者告知对方长辈的手机号码,让对方方便直接联系;送客的礼仪,要「过犹待,百步余」,站在那里等客人离去后才走。要送到电梯口或送到楼梯转弯,转进去看不到的地方再回来;在等电梯的时候,一定站两侧。

    二、教学求学要能有所成就,要有师承,一定要有老师的承传才行,这就是师道。

    学生以前沉迷于成功学,没有老师教导,基本上是自己凭兴趣杂七杂八地看国内外的畅销书。结果虽然勤奋用功,每周看一本书,读的书很多,可惜方向错了,没有去正确落实,反而增长了自己的傲慢。现在接触圣贤学问后,只在一两部经典上下功夫,一门深入,老实做到,受益无穷。真正体会到在现在这个时代,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不可能有人可以自己无师自通。

    蔡老师教导我们,判断一个有德行值得学习的好老师有三个标准。一是要存心仁厚。时时觉得对别人所做的都是应该的,常常反省自己还有没有不足之处。杨老师去买水果,都去年纪较大的摊位买最不好的水果,都是为卖水果的人想,为了珍惜食物。杨老师对老师们说的三句话更是把仁厚之心演绎的非常具体,让我们能够效仿。第二要待人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有真学问的人,心平气和,绝对不会傲慢。所以稻穗愈丰满,垂的就愈低。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中国文化当中影响最深远,而夫子却说他一生「述而不作」。第三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能做到才说的是圣人;说了之后都能做到叫贤人;说了之后做不到叫骗人。

    学生这两年来,时常拿这三条德行的标准,去寻找好老师,并处处自我对照是否在生活中落实做到,非常受用。“德不孤,必有邻”,今年5月份,学生终于在同一座城市找到了真正值得效仿的善知识,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学习小组。老法师说:“教育有四。一为家教,父母以身作则成就婴孩德行根基;二为学校教育,家教之延续也;三为社教,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也;四为宗教教育,究竟圆满,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可不知也。”我们要做孩子的好老师,做社会的好榜样,就必须真正落实这三条。

    在找到有德行值得学习的好老师后,中国的师承特别强调三件事情。第一是只能听这个老师讲,其他人的都不能听。只听一个老师讲,他对你负责。老师已经走过很多正确的路,跟着他学就有保障没有问题。第二是所看的所有的书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这样防止我们看杂了,防止我们受到其他不正确思想的污染。第三是从前所学的老师一概不承认,全部从头再来。这一点是要伏我们的傲慢心,用一颗谦虚的心来领受老师的教诲。

    学生近四年来,只跟释净空教授一个老师学习,整个学习状态非常好,心清净多了,受外面的污染少了,决心一生坚守这个师承。同时,学生通过两年来深入学习《弟子规》,以及所带来的身体、家庭、事业各方面令人欣喜的变化,深切体会到《弟子规》是掌握了几千年来圣贤教诲的纲领,决心要一生奉行,一生学习。

    三、汤池幸福家庭之三

    弟弟给女儿取名子凡,是希望她此生一定了凡。

    2004年,弟弟夫妇在广东打工,背负因果,被庸医所害,身心痛苦,费尽钱财。2005年9月学生带他们到大医院确诊为虚惊一场,弟媳没多久就怀上了子凡。2006年3月,父亲过世,弟媳挺着五个月的大肚子,从河南赶回江西奔丧,弟弟当时就在父亲的墓碑上刻下了子凡的名字。2007年7月子凡在弟弟不间断的观世音菩萨圣号中极其平安顺利地降临人世,脸阔耳大,令人喜爱。

    弟弟从弟媳怀孕时起就时常放《弟子规》、《孝经》等经典读诵带给她听,当孩子出生后每天坚持给孩子背诵《弟子规》。由于长辈都不在身边,所以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两人自己带。因为一直受圣贤经典熏陶的缘故,子凡从小一直都很乖,脸上常带微笑,当其他长辈要抱她时,都是来者不拒,从不认生。当子凡一岁时弟弟做了一个人生重要的决定,就是带着子凡来到汤池熏习圣贤文化,在汤池居住的几个月里,弟弟夫妇时常带着子凡去文化中心,镇民学校,绿色教室听课,虽然他们并没有主动去教子凡,但她自己每天耳濡目染学会了很多好的东西。有一天早上,弟弟带着子凡出门口照例向周边邻居们鞠躬问好时,突然子凡也对着邻居们鞠了一躬,嘴里还说着“好”,由于她个子矮,又要九十度的鞠躬,所以鞠躬时头差不多都要挨到地上了,还差点摔了一跤。旁边的邻居们看到她这个样子都高兴的笑了起来。后来她还学会了在别人给她一些帮助或东西时说“谢”。11月20日,弟弟一家偶遇了蔡老师,子凡竟然主动向蔡老师鞠躬说“好”,令人欢喜。

    学生和弟弟都听老法师的话,让子凡从小熏习传统文化,心中恳切愿望子凡以后成为蔡老师。所以才有了弟弟和二姐一家七口的汤池长住,才有我和弟弟的丝毫不敢懈怠,勤奋努力学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子凡的好榜样。

    汤池的子凡,幸福的子凡!

注:以上分享文章并不代表本网之立场,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心得分享!

 
本文编号:2007112721194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