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学习问答 - 正文
 
 

如何看待打骂孩子?

作者:大方广  

时间:2008-5-23  

http://www.dfg.cn

摘自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末学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是个中学教师,有时会看到有个别同事训斥,或轻轻的打学生一下.学生都很怕他,这个班的学生看起来也比较乖,但不够专心.别的同事都不太认同这种教育方式.我本人也用不了这种教育方式,如果用了,学生会跟我对立起来.相对来说,学生怕这个严格的老师多些.
     我看有些西方国家的教育总强调尊重孩子,不能打.但中国古时也用打骂的方式,那是在什么情形下而采用的?
     谢谢!

--------------------------------------------------------------------------------
回复:
    -尊敬的老师:您好!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是现在教学中很敏感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弄清楚其中的事实真相,则我们就会心中有数,拿捏之时就会有分寸。
    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身,也影响到家庭、国家、社会及后世子孙千秋万代的大业。所以做教师的职业,非常神圣,任重而道远。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根基在于童蒙养正,《易经·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所以受教育者有积极向学之心,有志愿求上进,教育者倾囊相授,师资道合,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忠恕之道行之终身,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万世楷模。我们做教师的,如果能细读《论语》、《孔子家语》等,心中就会不由自主生起效法之心。一个有威仪的老师,远远望去,他身端体正,相貌庄严,使人油然而生敬意;而亲近其身旁,发觉他非常温和,平易近人;听他的教诲,深具正知正见,使求学者肃然起敬。故古人云:「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可见老师本身的修身功夫,远远高出使用打骂的手段。古代私塾设置戒尺用以警戒、整肃学生的身心,使用与否,要看具体情形,其目的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在古代家庭之中,也有「家法」,用以责打不孝不敬之子。但是责打之时,也是打在儿身,痛在亲心,孩子终身难忘,家长深切自责,因此道德学问很容易根扎人心,人人严谨修身,反求诸己,则进德修业,家道承传,深慰祖宗之心。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心存道义、恩义、情义,怀着承传道德学问的目的,则一定可以在当下的工作中,与学生坦诚以待,契合每个学生的根性,寻找到最好的使之接受教诲的方法。您说是吗?

 
本文编号:2008052323194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学习问答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