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读书会分享(三十八)

作者:网络学院  

时间:2008-7-26  

摘自  
 
     说明:研讨内容,蔡礼旭老师主讲的「幸福人生讲座」第三十八集(蔡礼旭老师2004.11讲于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听完讲课后,请诸位老师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感言等以文章方式分享于下,此书面的读书会希望有助于个人修学、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自己和下一代正确的幸福人生观。

研讨内容重点如下

1.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话之所指为何?
2.「勿畏难」的处事态度为何?
3.何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林则徐先生的处事态度为何?
5.综上所述,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为何?

分享文章   08.07.12
------------------------------------------------------------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晚上好!
      在这集里蔡老师讲到,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里是说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我们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我们想像中那样,毕竟我们现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在这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叫我们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也就是随缘. 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我们硬是要做到八分,这样我们也决的很累,对方也不愿意配合,这不叫随缘,这是攀缘,当我们给对方压力,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这才是真正的随缘, 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不一定我们交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朋友,就有很深的缘份,也不是说才见三次面,就推心置腹把家里的啥事都告诉他,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都要透过我们不断的历链、不断的锻链才行。如果有十分缘,我们还说,[随缘,在看看],这叫随便,这一点一定要不的。

      还提到「勿畏难」的态度,就是教我们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链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定要有淬链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用我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坚持就会胜力]。同时要把这个态度教给孩子,透过两块石头的故事让孩子生起「勿畏难」的态度,生起时时处处要磨链自己的一种心境,他就会不怕辛苦,而他不怕辛苦又能够深入学习,只要突破了这个怕辛苦的心理,他真正进入学问,不用多长的时间,他就尝到学问的乐趣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用天天督促他了。

      接下来讲到[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这个豫不只是我们自己准备好了,还要让我们的家人的心也准备好了。如果不预备好,可能我们要做的事就会出很多麻烦,最后造成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细心的准备。

      林则徐的做事态度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这件事真正对国家有利益,纵使舍掉生命,纵使会灾祸,他也会勇往直前去做,所以林则徐有这样的处事态度,他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从这一集当中蔡老师教导我们,处事要用三种态度

      第一种[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第二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第三种[勿畏难]的态度。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准备,就算遇到困难也要以这三种态度来面对困难,很多事情都不是被外界环境而击败的,大多数都是被自己的信心,态度给击败了。所以这三种态度非常的重要。

      我记的小时候我很笨,什么家务活都不会干,妈妈也不教我,别人说我妈,你家姑娘都这么大了怎么什么都不会干呢,以后嫁到人家怎么办呢?我妈的回答是,到时候她自己都会干的,姑娘就在家这十几年,干啥呀,以后嫁出去了还要干,实际上就是妈妈处处都在为我想,怕我累着,妈妈常说一句话[巧人是拙人的奴]。当我上中学以后,我发现妈妈真的很幸苦,我从内心想帮妈妈做点什么事情,于是在妈妈下地干农活的时候,我就会在家做饭,我第一次做饭,就做的很好,没感觉到什么困难,后来,我给家人做混沌吃,大家也都说很好吃。后来我长大结婚了,心里都想着,做饭很麻烦,从心里不愿意做,就是因为这种态度,所以做出来的饭都不好吃。后来时间长了,经常做不好吃的菜,以为自己就不会做了。这次哥哥他们从老家来我这里,我又从内心想从饮食上来帮助他们,让他们吃出健康,不知怎么着,自然饭、菜都做的比较好吃,也比以前做的菜多了好多种花样。从这里我发现,这个态度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

      好,我的心德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老师,感恩各位学长。

分享文章   08.07.12
------------------------------------------------------------

各位老师学长大家好: 
      以下是学生学习幸福人生讲座三八集的心得体会,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教.

      1.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话之所指为何?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现在要成就一件事很难,不会象我们想象的那样事事顺利,不光需要自己有坚定的信念,要有不怕艰难的决心,还要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因缘缺一不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是一条我们做事应有的一个态度,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把他理解成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既然事情不能做好,不能做圆满那我们就不要去努力,不要去做了随他便就是了,这是种很错误的认识,其实这句话包含很深的哲理,他是要我们审时度势的观察事情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随缘而不攀缘顺势而为,当条件还不成熟是不要强求,那样会让你做的很累,而别人也很难接受,着就需要用智能去观察,有三分缘做三分事情,有十分缘做十分事情,不但要观察别人的外在的条件,也要观察自己内在的条件。就象在工作中领导交办的事情,如果我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知道自己做不好,就不要成一时之强,揽下这份工作,要诚实的向领导讲明原由,虚心的接受领导的意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等有能力时再去做,否则你的努力不但得不到回报,而且也会失去领导对你的信任,甚至会影响到大局工作。所以当你能正确把握这件事情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心才能清净下来不会患得患失,才能更好的做好自己工作,只要尽心尽力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会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承认。 
      2.「勿畏难」的处事态度为何? 
      勿畏难就是不怕困难,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说明不关做任何事都要经历一定的艰难困苦,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困难,被困难吓倒那幺我们将一事无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怕困难,知难而进,要有耐心和恒心,想办法克服困难,在困难中磨练自己,只要突破了怕困难的心理,你就会进步很快,只要真心去做就能找到好的方法,困难是一个过程,当你成功时就会体会到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3.何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确立志向和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一旦机缘成熟就要一如既往的去做,就象我们立志要学习宏扬中国文化,那幺现在就要努力的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德行,以教奉行为别人做出榜样,只有这样将来我们才能担当起这个重任,让圣贤教育发扬光大。 
      4.林则徐先生的处事态度为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先生的处世态度,意思是说只要是对国家社会有利的事情,既是舍弃性命或是招来灾祸,也要勇往直前的去做,这种做事的态度和勇气,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效法,还有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决心,使他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找到好的方法,利益国家和社会,。 
      5.综上所述,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为何?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看机缘,当缘分还不成熟的时候不要勉强,有三分缘分做三分事情,有十分缘分做十分事情,只要我们踏踏实实的以自己的本分去做就好了。 
      勿畏难。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怕困难,只为困难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做事贵在塌实,老老实实的去做,不问名利得失,不问成败与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众生的事,只要是合乎道义的事就去做,这样心就能安定下来,不会患得患失,一心做自己的事情,这样自然会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事情自然会成功。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事要塌实,心胸要坦荡,不为名利,不求有功,尽心尽力,做错了要勇于改过,做好了也不能骄傲自满。


学生:pcoo649

 

分享文章   08.07.15
------------------------------------------------------------

诸位先进大家好: 
      末学实在惭愧,因暑假出游,竟忘了读书会的研讨功课,以致未能准时缴交,带给各位老师困扰,深感抱歉。今天末学要分享的是第三十七次的研讨心得,恳请各位先进指导。

      第三十七次读书会

      1.何谓伦常大道? 
      答:伦常大道就是五伦,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以来传承的精随,显然的在五伦之中,有三者属于家庭教育,所以由此可知家庭教育的重要,由家庭的互动推演到人际的互动,再者能在工作上或社会上敦尽本分,作为别人的榜样,社会的安定和繁荣便由此定下基础。

      2.如何正确的影响他人? 
      答:影响他人并非只用口述或心念,而是必须身体力行的去做,而且要用真诚心去做,就是所谓的自行化他,真诚的示现,胜过千言万语,就能感动他人。

      3.何为八风?八风不动是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所谓的八风就是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风不动就是不能为这八种的外在境界所牵引,也就是定的功夫。这个功夫必须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历练,有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逆境总是比顺境多,而逆境一来,就是考验我们八风不动的功夫,看看我们是否能不被境转;顺境一来,更是勘验功夫的大好时机,看看我们是否能不忘初心,所以法师常说,时时处处都是修行的好机会,如果我们能将一切境界都看做是虚妄的,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是一种现象,但不去执着它,相信我们会一天比一天进步。

      4.做人的根本是甚么? 
      答:做人的根本就是孝。孝养父母,进而衍生出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孝的意义再推究下去,就是孝养一切众生,把一切男子视为我父、一切女人视为我母,尊重奉事,做事依循道义,自然把事情圆满完成。

      5.真诚要表现在什么时候?如何做才能感动人心? 
      答:真诚是一种力量,所谓「不诚无物」,只要我们有真诚心,自然做事有很多的助力,而真诚心必须要时时刻刻都要提起表现。例如跟别人的对话、自己独处时的心念和语言中,都必须时时刻刻检点自己是否真诚,要将真诚的态度内化,等到我们日渐有功,自然在言语造作、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真诚的表现时,自然能感动人心。

      第三十八次读书会

      1.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话之所指为何? 
      答:这事要我们清楚在随缘或攀缘的状态下.对事所必须存有的心态.如果当下的因缘不具足.事情很难推展.我们必须要能观察审度.有几分缘做几分事.才不至于变成是攀缘.但是如果一件事的因缘俱足.已非常成熟.我们就不可推拖责任.要尽力去做.所以我们处事做人.必须要有智能分辨缘分深浅.因缘具足与否.衡量状况顺势而为.千万不可拿「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或随缘等等的借口来消极处事

      2.「勿畏难」的处事态度为何? 
      答:畏难其实是人性中一种怕辛苦的心态.有时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的困难.但是因为有着怕辛苦的心态.反而障碍了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者就说明了人是需要历练的.而勿畏难的心态其实就是转念的功夫之一.依末学浅见.世上最难之事.莫非成佛.然念佛往生着.犹有先例.何况世法.所以把困难当作成就自己的增上缘.也就不会落入分别执着之中

      3.何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答:做任何事一定要先准备好.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急于看到成果.则事情不容易成功.这就好比表演者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没有充分的能力准备.自然无法有的行为表现

      4.林则徐先生的处事态度为何? 
      答:综观而言.林则徐先生是尊崇中国圣贤的教育.以孝为本.修身齐家.不计个人生死祸福.但以国家天下为念.是值得我们学习赞叹的

      5.综上所述,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为何? 
      答:我们在处事上.必须依循道义.但在事情的推展上必须要运用智能观机.审视因缘来决定做法.尽力去做.勿畏难.以利益众生为念.如果没有因缘.我们也应修身累积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德行.待因缘具足.为众生服务

分享文章   08.07.15
------------------------------------------------------------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学长:您们好! 
      末学先向您们九十度三鞠躬!由于再次旷课给大家带不便!请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多多谅解!下面是末学聆听蔡老师讲解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第三十五集的心得,恭请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审阅!有不妥之处请诸位多多指教!感恩! 
      蔡老师在这集提到了处事要以道义为原则,处理事情还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我们处事的态度要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定时时刻刻要尽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为是。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对的,种的因都是好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 
      一,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话之所指为何? 
      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我们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我们想象中这样,毕竟我们现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最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要依循道义、是依循真实智能,那这个家庭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很好。我们的思想观念能随顺圣贤教诲,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公司行号也是如此,有些事我们还必须缓一下,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 所以有多少缘分,我们就尽力去做,但是掌握缘分也要随着我们经验的累积用智能去判断,不攀缘,但是要随缘,而随缘是尽分,是尽到三分缘我们就做三分缘。 
      这次单位组织去五台山旅游,预计在我们7月17日线上研讨结束的第二天出发,末学非常高兴。但是旅游公司又有变动,让我们提前两天出发,听到这个消息末学马上被境界所转,一着急上火嗓子现在都不能说话了。考虑到单位领导及同事一直很关照末学的,因她们都是对佛教教义不了解,末学能给她们做个向导,她们也很希望末学同去,还考虑到失去一次线上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末学拿不定注意时,末学学习这一节课认为应该随缘,决定跟同事去朝拜五台,并且在本周四研讨的同一时间里,末学会跟在同事面前谈谈自己的分享,来祢补这次的旷课! 
      二,「勿畏难」的处事态度为何? 
      蔡老师告诉我们处理事情一定要有另外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链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所以一定要有淬链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跨上去一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感受得出来,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所谓「圣与贤,可驯致」,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我们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 
      在末学学生时代,就知道圣贤教育特别深奥,由于末学智能微浅,最让末学头痛的就是古文,所以末学做梦都没想到,现在已经把书本忘的干干净净,事隔二十多年还能重新来学习圣贤的教诲。从末学接触佛法那天起,就一直聆听老和尚的一家之言,才深深的感受到了圣贤教诲的法喜,使末学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转变,这几年不断在修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随缘随分的在效法三种布施,末学验证了很多殊胜的果报。所以我们能够掌握做事的原理原则,依循这个道义的方向去做,相信一定有事必成,有愿也可以圆满。 
      说到这里末学想起以往殊胜的缘分,在去年到出珠海公差时,1月19日对方就邀请我们去了香港大屿山朝拜。在下山后,香港的姐妹阿清就带我们来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那天正好周五老和尚讲《学佛问答》。这次真的做梦没想到能见到老恩师,感受到现场的磁场非常好,摄受力非常强,虽然末学看到老和尚很激动,但是还是很快的把那种心境平静下来专心恭听。我们见到老和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后是否能依教奉行,末学当下就发心回去要好好的落实儒释道三个根,才能对得起老和尚的恩德。 
      自从香港回来,末学在一位好朋友的鼓励下成为一名梦寐以求的网络学院的学员,由于末学对电脑一窍不通,所以就报告老师今年不交报告明年待续。在末学学习操作电脑时发现有《弟子规》读书会,就报名参加了,但是后来才知道也要交报告,因末学不会写文章,所以是赶鸭子上架,自己就告诉自己「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多下工夫,更何况还有学长在指导与鼓励自己。更巧的是读书会新改版的日期就是末学去《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的同一天,这一点也给末学很大的信心与鼓励!当时读书会的课程进度是讲到12集了,末学是从第一集开始边听边写报告,在写报告时都是参考学长怎样写的,所谓是照葫芦画瓢。就这样末学用了一段时间把课程赶上了,虽然写的不是很好,但是末学也很欣慰,能把自己的心境与大家分享。在第17集课程结束时末学就回老家探亲,因老家上网不方便,就跟老师告假。在回老家有一天做梦,梦到末学跟着7,8位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我们进了一间教室,并且还发了一个带本夹的无字的本,当时末学不知所措就坐在那里,后来还是给吓醒了,才知道是在做梦。也就在当天,非常细心的张文妮学长从研讨版上知道末学回老家,害怕末学失去这次线上分享的机会伤心,发来的短信祝贺并鼓励末学,末学非常感恩学长的用心!末学就及时返回正式加入了我们读书会线上研讨。 
      在研讨的这段时间,末学还是有些畏难情绪,真的自叹不如学长的才华,在中途几次都想退出又舍不得,但是很快地振作起来,因为每次练习时都能得到学长们的指教,并且都能指出末学哪里需要改进的,末学就按照学长的指导去修改,就这样末学就没有以前的恐惧感了。末学虽然还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但是末学相信自己用身体力行去做到,把《弟子规》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然后再与老师、学长们交流分享。永远的跟老师、学长们继续走下去,我们以身作则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让社会有缘的人早日闻到圣贤教育! 
      三,何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俗话讲「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所以中庸里面有跟我们提到「凡事豫则立」,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像我们求学问要先温习,做任何事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你任何事情都没有预备就急于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好,所以任何事你要能够看得远。 所以一点一滴就开始积累讲话的能力,到最后刚好机会来了,也不会觉得太唐突,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有预备,在心态当中预备,在能力当中要赶快酝酿,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四,林则徐先生的处事态度为何? 
      林则徐先生的处世态度,假如这件事真正对国家有利益,纵使舍掉生命,纵使会灾祸,他也会勇往直前去做,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先生处于逆境的时候,但是他也不会因为患难而减少他为人服务的心,所以他在偏远地区还大兴水利,造福了偏远地方很多的人民的生活,所以林则徐这种百折不挠的决心也是处事很重要的态度。 
      五,综上所述,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为何?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蔡老师提到了处事要以道义为原则,处事当中应该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去面对,一定时时刻刻要尽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为是。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对的,种的因都是好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有多少缘分,我们就尽力去做,但是掌握缘分也要随着我们经验的累积用智能去判断,不攀缘,但是要随缘,而随缘是尽分,是尽到三分缘我们就做三分缘。因为缘分是动态的,我们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能也都是积累出来,都要透过你不断的历链、不断的锻链才行。 
      「勿畏难」。处理事情另外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链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孟夫子有教诲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学习《弟子规》是要求自己做到多少,不要每天看着别人怎么又没做到,内心就起烦恼,办起事来就很难达到十分的效果。所以只问耕耘者,他了解到蹈法自然,我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些态度、这些心境,才能够让你的心时时处于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所谓「心平气和」。所以在家里面兄弟就能和睦,就能互相提携、互相协助,就懂得有这种兄弟的道义,自然而然出门在外就懂得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朋友。
pc00333末学惭愧 敬上

 分享文章   08.07.18
------------------------------------------------------------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大家好!

末学向诸位大德九十度三鞠躬!

      学完这集内容,末学打算暑假期间着重培养自己和孩子处事时【勿畏难】的态度。因为末学和孩子这两代人,多数都生活安逸,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淬炼。所以做事没有百折不挠之决心,习惯坐享其成。在处事当中遇到困难,志向和理想夭折的很快,提不起正气,真诚助人之心都发不起来,没有吃过苦,也就感受不到别人的苦。学了方法就要在生活当中历事练心,点点滴滴磨练。

      前几天末学带孩子去姐姐家小住。姐姐家有一块菜地,由于姐姐的公公去世了,所以大家都在悲伤之中,抓紧时间念佛,没人去除过草。我们决定带孩子去历练。一进地才发现草比想象当中的还要粗壮,向小树一样。末学领侄女和儿子在黄豆地里除草,没有带工具只好用手拔。两个孩子不情愿的拔了几棵,就要回家。末学没同意,就劝儿子说:“妈妈也快拔不动了,可是妈妈不拔,你二姨和姨夫就会很累,要多为别人想,就不会累了。你们多拔一棵,我们就少拔一颗,这也是孝顺父母。”两个孩子坐在地上还是不动。末学心想考验末学耐心的时候又到了,于是末学就启发孩子们,有一首诗叫《悯农》就是讲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孩子和末学一块背完诗。末学随机引导孩子们珍惜粮食。知道吗?农民爷爷每天就是这样工作,才把粮食种出来的,所以你们以后不要浪费粮食了。末学又转入主题,突破孩子畏难的心里。末学以前开游戏厅接触的孩子很多,了解孩子做事,只要一个动其他的都会跟着学。儿子经常在末学身边比较了解他。就对儿子说:“知道妈妈为什么拔的这么起劲,不怕困难吗?”因为你教过妈妈【只要人有恒,万事都可成】。妈妈一遇到难事,就想起你教妈妈的名言警句,所以困难都怕妈妈。你看这棵大草拔两下就断了。这时末学已经拔了一大片地,高兴的对孩子们说:“看看我的劳动成果吧!其实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瞧,小豆苗都在感谢咱们呢?”这时末学留意孩子们,心情平和了下来,不再提回家的事了。末学想身体力行的带动他们,要有缘。正好末学遇到一棵大草,就故意拔不动,创造就会。末学求援的喊着:“妈妈需要帮助,谁来帮助我啊!”孩子们一听兴奋的冲了过来,我们三人一起用力才把大草拔了下来。末学又及时的表扬他们,有孝心。就这样孩子们快乐的动起来,打败困难克服了心里畏难的障碍。除草完毕,看到孩子们胳膊和腿上,划得许多伤口,还真心疼。不过看到他们快乐的样子,还是很欣慰的。因为孩子学会了坚强,在健康的成长。一路上末学都在和孩子讲老师教导的话,万事开头难,遇到困难撑一下就会过去了。所有的困难都是在增强我们的能力。困难也怕勇者,突破不怕困难的心里,就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老师讲过,母亲直接影响着孩子。在怀胎时孩子就秉承母亲的气节,出生后常常看母亲的举手投足,然后听母亲的教诲。所以身为母亲末学要以身作则,谨言慎行。之前末学不知所为之过,对孩子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末学在这里深深的忏悔。今后一定引领孩子走圣贤之路,尽好母亲之职。希望佛菩萨加持末学,把孩子教导成才,秉承儒释之学,弘护正法,传承中国文化。

pc00203顶礼敬上!

分享文章   08.07.18
------------------------------------------------------------

尊敬的诸位老师:您们好! 
      末学先向您们九十度三鞠躬!感恩您们在百忙之中阅读末学的心得!下面是末学学习蔡老师讲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第三十八集的心得,请诸位老师审阅,有表达不当的地方请诸位指教!感恩您!
我们处理任何事不仅要应遵循道义的原则,还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 
      一、 面对任何事要学会坦然对待 
      (一) 掌握事情的状态。做任何的事情要先了解事情局势的好坏,掌握思想观念的统一。我们做事都需要大家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要成就一件事也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然而却难在「见和同解」。思想能随顺圣贤教诲,才能把事情办得好。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我们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以能屈者才能伸 
      (二) 随缘尽本分不强求。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所以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多请客、多送礼,常常能多慰问、多关怀。当我们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我们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有十分缘再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而随缘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能的判断。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末学才学习圣贤文化时,认为非常好,自己也得到了殊胜的利益,也就想方设法想让先生和孩子也学习,在他们的缘分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他们很难接受,而且末学也没有作出好的样子,让他们有足够的认识。当今年的7月份末学带领孩子到达庐江汤池时,孩子有很好的缘分参加了新起点---幸福人生讲座,也对传统的文化有了认识,然后再进行引导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兴趣。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透过不断的历链才能有智能判断缘分成熟与否。 
      (三)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在应对任何事情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事事不可能尽如我意,也不可能局势都那么精彩,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只要我们尽力了,问心无愧。当末学基本上,已经撵上读书会的学习进度。这时,末学接到读书会老师的邮件:老师征求末学是否愿意参加线上分享,末学很难想到这么快,能有机缘参加线上分享,在感恩老师给予这次机会之同时,末学有些畏难情绪,担心先生反对,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差,看别人讲起来容易,轮到自己时不知如何下手,也才理解了:“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这句的含义,末学又给读书会老师说明自己的担心,老师回复:尽力就好!老师的这句话给末学了一颗定心丸,细细品味“尽心就好”就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含义,当末学在参加线上分享,或者遇到其它的事情时,提起“尽心就好”这句话,身心一切也就定下来了。 
      二、 勿畏难。 
      (一) 愈淬链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我们一定要有淬链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能跨上去这一步。比如大舜,他被父母误会了,那一段时间自己耕作,很辛苦,因为他的诚心,大舜还感动了大象来帮他松地,感动了鸟来帮他除草。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我们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圣与贤,可驯致。”从历史上也可以感受得到,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圣贤人就是在这点点滴滴当中,才淬链出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对我们的教诲,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就是要靠境界、靠挑战来磨链。 
      (二) 我们做事完全取决于心态。因为人往往不是被别人击败,都是被自己击败,所以这些心态没有建立好,往往走到一半就被自己的借口打回来了。明明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明明知道传承文化最重要,就要赶快提起能力能够去做这样的事情。人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问题。生起时时处处要磨链自己的一种心境,他就会不怕辛苦,又能够深入学习,只要突破了这个怕辛苦的心理,他真正进入学问,不用多长的时间,他就尝到学问的乐趣了,这个时候你连推都不用推他了。所以任何对事的态度,我们也要心存循循善诱去引导别人,去教导孩子。 
      (三) 追赶读书会的进度也要勿畏难。2007年10月31日,末学登陆佛陀教育网络学院首页时,意外地点击、进入了“弟子规读书会”,流览诸位老师的学习心得分享,字字句句都是在落实《弟子规》,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习气,再看读书会老师提纲协领,提出本集研讨的重点,让同学们写出学习心得,并抽出同学们线上复讲,末学认为这是适合自己落实《弟子规》最扎实、最有效的方法,末学当天申请成为“弟子规读书会”的一位学员。记得末学所发的第一个帖子,就是请教老师如何修学,读书会老师给末学的回复中说:“目前读书会的进度为第二十集,但是您是新加入的学员,希望您能从幸福人生讲座的第一集开始发帖子,依序跟上进度。因为凡事要慎于始,学习弟子规亦是如此,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弟子规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这样学习才会稳固扎实。”末学听从读书会老师的教诲,从第一集开始学起,以一颗平静的心态,顺势而为,“勿畏难,勿轻略”,一步一步走过来,到读书会的课程进行到第二十九集时,末学基本上已经撵上读书会的学习进度。 
      三、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处理事情的态度一句很好的教诲,他不是消极的,是遵了循中道。 
      (一) 辛勤耕耘。当我们每天问着要收获的时候,已经把时间和能力都耗在患得患失之中。中国圣贤这些教诲只要我们去力行,辛勤耕耘,就愈会体会到它的法味很浓,随着心境的提升,对这些教诲的感受也会在不断提升。 
      (二) 种下对的种子。我们只问耕耘者,要了解到蹈法自然,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你的心很平稳,平稳的时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错,所以这些态度、这些心境,才能够让我们的心时时处于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时心平气和”,才不会跟人起言语、行为上的冲突。 
      四、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如果任何事情都没有预备就急于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坏。末学第一次参加线上分享的时候,因为平时没有锻炼过说普通话,所以,末学有许多的字音读不准,末学在写好分享稿之后,就反复录音自己的分享,查字典,校正错误的发音,所以末学讲普通话的能力也是线上上分享的第一次开始,一点一滴开始积累,也感恩诸位老师的指导,才使末学每次都不出丑,读书会线上分享也就跟了下来,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有预备,在心态当中预备,在能力当中要赶快酝酿,才能把事情办好。 
      五、 林则徐先生处事态度的教诲。林则徐先生处世态度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舍掉生命,身处于逆境依然时时处处心存为人服务的心,林则徐这种百折不挠的决心,也形成了他处事为人的一个正确的态度。蔡老师在这节课里,讲到了林则徐先生“十无益”中的两个教诲,这两个教诲就是“孝、悌”,也是修行的根本,把做人做事的根本找到了,「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身要遵循正道来修,而修道的核心在仁慈,时时处处替人着想,这个叫第一等学问。 
      (一)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这一教诲里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真正去行孝行善,才能够得到福分,才能够千祥云集,所以真正去依教奉行的人自然就很有福分。今天我们去事奉神灵,去接受儒、道、释三教圣人教诲,重点在于要依教奉行,不是你每天给他上香,那没有用。诸事不顺因不孝,当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不顺的时候,也要及时反省自己对父母的态度。 
      (二)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连最亲的兄弟都不能和睦相处,出去外面还会照顾朋友,那就没这个道理。所以在家里面兄弟就能和睦,就能互相提携、互相协助,就懂得有这种兄弟的道义,自然而然出门在外就懂得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朋友。古代重视女人的教育,是因为家庭当中孩子受母亲的影响最大,母亲怀胎的时候孩子禀承母亲的气节,生出来的时候常常视其仪,看母亲的举手投足,然后又受她的教诲。所以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态度从家庭扎根,一个人人格最重要扎根的地方就在他的家庭教育之中。所以一个社会要安定,必然要从家庭的安定、夫妻和乐、孝悌做起。
惭愧末学pc00417敬上 合十

分享文章   08.07.20
------------------------------------------------------------

诸位老师们好!末学这次是第一次交作业,有写的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1.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话之所指为何? 
      是指凡事不可能都按我们的想法一步步进行,而且不是每件事都非常尽如人意。因为有很多的机缘才能促成一件事,而且在现代人和人的想法也不是都完全一样的。如果大家都能“见和同解”,都能随顺真实的智能,那事情肯定能按我们的想法一步步顺利的完成!所以当事情不能“尽如人意”时,我们就要暗暗地自己下工夫,赶快提升自己的智能和德行,才能慢慢影响家庭·影响身边的团体都能做得依循道义,随顺真实智能!但首先还是自己先要真的做到了为前提! 
      2.「勿畏难」的处事态度为何? 
      是指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不怕困难!人的惰性和散漫的心很厉害,像中国的大圣人孟子小的时候也会有贪玩的心,有一天图书厌倦了,就跑回家。这时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很生气把织布的梭子折断,仍在地上。而且告诉他:“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如果中途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那永远也成不了一块完整的布。”像我们做任何事也是一样,如果要随顺我们的惰性,那什幺事也办不成功!“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能稍微撑一下,再撑一下,那一切事都能尽如人意的! 
      3.何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是指我们做事要事先有很充足·详细的准备工作!像很简单的开电脑,也事先要先把插座插上,再把显示器开关打开,再把音响开关打开,再开启主机,最后再把ADSL调制解调器打开,电脑才能正常使用,才能上网学习“弟子规”!蔡老师说自己连讲电话都没有多余的话,都是在传承老祖宗的教诲。所以真等到上台演讲的时候,一点也不紧张。因为天天一直再做这样的事了,已经有很充足的准备工作了!所以我们也一样认准了一个目标,就要时时处处想着它,时时往那个目标去努力,才能【豫则立】。 
      4.林则徐先生的处事态度为何? 
      林则徐先生的处事态度是: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就算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用心努力去办到!像林则徐烧鸦片,是抱着一颗“不把鸦片烧干净,永不放弃”的决心,才救了中国成千上万的苦难人民。而且当林则徐先生身处逆境,也没有患得患失。还是一样地帮助新疆一带地区的人们,告诉他们怎样大兴水利,至今林则徐先生交给他们的方法一些地方的人们还在使用! 
      五,综上所述,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为何? 
      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是: 
      1.当事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时,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是自己还没做好,还没能力和智能去感化周围的一切。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智能德行,所谓“欲助人者,先自助”。 
      2.做事不要怕困难,不要给自己一堆借口。要勇往直前一直跑到底,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要事先有准备,有预习。不要等到事情到眼前了,才发现脑子一片空白,什幺都没有,那就什幺也都做不好了。如果早有准备,等事情一来时,从容应对,坦荡处之(因为早就做过很多遍了),那事情绝对顺顺利利,圆满成功! 
      4·而且要有林则徐先生的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算我们没得到应有的回报,就算身处逆境,也要抱着和以前一样的心态,只要对别人有利益的事,用尽所能去办圆满了!
诸位老师们,以上是末学的一点感悟,其实末学根本还没有做到呢!只是写出来提醒一下自己的!如果我的想法有什幺不对的地方,真的麻烦诸位老师们指出来,帮我改正自己的错误!
末学pc00672 躬身感谢

分享文章   08.07.21
------------------------------------------------------------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大家好!

      1.俗話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此話之所指為何?

      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你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你想象中这样,成就一件事最难的难在「见和同解」。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你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以能屈者才能伸。

      这句话可不是消极,「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你不管,是叫你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你硬是要做到八分,你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你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末学自从接触圣贤文化后,感到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家人也得益,于是常将蔡老师讲课的碟片盒书给家人,可是自己不懂得观察因缘,并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所以末学送过去的碟片和书家人都束之高阁,看也不看,末学非常失望。看来末学还是应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才能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

      2.「勿畏難」的處事態度為何?

      我们处理事情一定要有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炼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所以一定要有淬炼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

      记得在中学时候,末学第一次读到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那时心里涌起的是畏惧的情绪,那以后,又陆续看了一些伟人的传记,虽然被他们的超人的坚强意志所感动,可也同时对这些伟人,他们几乎每个人都遇到的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而感到害怕。于是心里就想,还是让别人去做伟大的事业吧,我可不要天降大任,因为这太苦了。

      所以那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避重就轻,能少担责任就尽量少担责任,什么社会的责任、大众的利益,都不去考虑,只求自己安乐舒适。直到学佛后,听了师长的教诲,才开始逐渐改变这些想法,但是畏难的情绪始终都有,最明显的就是对《弟子规》的落实。

      刚开始学习《弟子规》时,觉得《弟子规》的要求对自己来说太高了,感到要落实太难了,看到其他人学习《弟子规》落实的事例,感到别人都做得那么好,自己差得实在太远了,所以一点信心都没有。“圣与贤,可驯致”,这句话只是读读而已,从没有想过我们还能成圣成贤。不仅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信心,觉得很难教育她达到《弟子规》的要求,所以产生了畏难的情绪。

      加入读书会后,因为有了老师和诸位学长们的监督和鼓励,末学对落实《弟子规》开始产生了一些信心,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懒散,开始努力改过,然而由于自己过去的恶习实在太多,虽然有些进展,但是离《弟子规》的标准还是很远,于是末学又开始畏难了,而且感到很懊丧。

      当末学把自己这种懊丧和畏难的心情向几位发言的学长们吐露后,得到了学长们和一些善知识的极大的鼓励,让末学明白了,自己坏习气太深,阿赖耶识里恶习种子多,力量强,而善根种子少,力量弱,所以善不敌恶。再加上自己过去又不精进,所以要想短期内就落实《弟子规》当然不可能,必须要继续密集听经闻熏,加深加强善根种子的力量,长时间不间断,就能压过恶习的力量。以末学这种根器和所处的环境,除此没有更好的办法。

      通过学长和善知识们的这些开导,末学逐渐放下了自己那种畏难和懊丧的心态,再加上和学长们半年多来的共同学习和提高,末学逐渐开始真正从内心对落实《弟子规》产生了一些信心。末学觉得我们读书会是很难得的一个缘,如果我不好好利用这个缘,来加紧落实《弟子规》,那不就像蔡老师所举的例子中第一块石头吗?所以末学一定要自立自强。

      3.何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里面跟我们提到「凡事豫则立」,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像我们求学问要先温习,做任何事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你任何事情都没有预备就急于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好,所以任何事你要能够看得远。

      我们线上读书会自去年10月开始后,一直是由读书会老师在主持,我们发言的学生每次只谈心得或复讲,在稳步运行3、4个月后,读书会老师提出要求,要我们每位发言的学生都轮流当主持人,当时末学也没有理解老师的深意,只是觉得既然老师这么安排了,我们就照着去做就是了,虽然觉得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想到“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于是就硬着头皮去去主持,到现在我们最早参加线上读书会的6位学长全部都轮过了一次主持,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近两个星期,读书会老师始终无法登陆净土乐园,经咨询,才知道因为奥运期间的电信管制,这段时期老师不能登陆线上读书会了。不过因为我们这些学生都可以主持了,老师也对我们的主持都比较放心,所以线上读书会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末学由此额手称庆:幸亏老师未雨绸缪,预先锻炼我们主持,否则线上读书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从这件事,末学在老师身上学到了:“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4.林則徐先生的處事態度為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这件事真正对国家有利益,纵使舍掉生命,纵使会灾祸,他也会勇往直前去做,所以林则徐有这样的处事态度,他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5.綜上所述,處事該有的態度和方法為何?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定时时刻刻要尽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为是。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对的,种的因都是好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有多少缘分,我们就尽力去做,但是掌握缘分也要随着我们经验的累积用智慧去判断,不攀缘,要随缘,随缘是尽分,是尽到三分缘我们就做三分缘。

末学PC00051 躬身敬上

2008年7月21日

 

分享文章   08.07.21
------------------------------------------------------------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好!

      第一部分,学生惭愧,将这集复讲稿奉上。

      我们上一集提到了处事应该有的原则,就是要遵循道义,而不是遵循功利。而遵循道义的人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所谓「得道者多助」;而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事的人,虽然可能一开始好像得到了一点蝇头小利,但是终究会失去人心,所谓「失道者寡助」。所以我们能够掌握做事的原理原则,依循这个道义的方向去做,相信一定有事必成,有愿也可以圆满。

      当然除了抓对道义的方向之外,处理事情还是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在自己的态度跟方法不正确,才把事情没有办好。我们面对事情应该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跟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研究研究。

      俗話說:「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指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你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你想像中这样,但我们要时时处处从自己修身本分做起。

      毕竟我们现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难的难在「见和同解」。一个家庭如果思想观念能够统一到依循道义、依循真实智慧,那这个家庭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很好。不论是家庭,团体,公司,还是政府单位,思想观念能够统一,能随顺圣贤教诲,才能把事情办得好。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你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以能屈者才能伸。但是你在屈的时候不要让人家看起来很委屈,这样人家会说,学圣贤学问的人都学了这麽痛苦,我们还是别学了。你应该要做得很欢喜才对,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很踏实,那个笑容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你不管,是叫你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你硬是要做到八分,会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你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就好像这个朋友才认识你三天,你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他对你还不是很了解,你一下子拿这麽多书给他,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甚至於他拿回去之後都不知道摆哪里,觉得又不敢轻慢这些书,但是自己又还不是很了解,当你给对方压力了,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但是假如今天缘分具足了,已经是十分缘了,那你就要努力去做。如果明明缘分都摆在面前了,你还口头禅说「随缘,再看看」,那成就众人的事就挡在我们面前,那这个不叫随缘,这个叫随便,随随便便处理事情,这要不得。

      所以有三分缘做三分,有十分缘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随缘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所以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不能只体会在表面,还拿着这个话来推卸责任,那可要不得。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你就能够去掌控应对之理。我们也不要说我现在就要马上随时随地都能判断缘分到几分,没有这麽苛刻,我们说要历事链心,经历事情多了,你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来愈好。举一个例子说,跟人讲话也要随缘,所谓「交浅不言深」,跟他认识没几天,你总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啥事都告诉他,这个在言语上就不懂得缘分观察。这话诸位朋友你也不要听错了,你听了之後又说一定要认识三年才可以谈真心话,这又听执着了,所以讲话不容易。

      比方说这个朋友明明只见第三次,但是他听到你在谈大舜的故事,他听到你在谈范仲淹的故事,他的眼睛都发亮起来,听得非常入神,你总不能在他很专注的时候说,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边就好了,以後再说。缘分是动态的,当你观察到说,虽然这个朋友只是几次见面,但是他的善根很深厚,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你是三年、五年,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的,可能交往个一个月,你都觉得好像已经经历过多少年的时间,这麽样的熟悉了。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要透过你不断的历链、不断的锻链才行。

      我们还要有「勿畏難」的處事態度。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链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感受得出来,很多像大舜、孙树敖这些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历链为了什麽?为了成就我们还不足的地方,这不足的地方要赶快磨链补上来了,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知道传承文化最重要,期许自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所以深怕自己的能力提不起来,所以在磨链当中,自己非常欢喜,也非常喜悦,「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当我们觉得很多事应该做却做不了,那才累。明明看着孩子需要教育,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才辛苦。

      我们还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處事態度。当我们每天问着要收获的时候,你已经把时间都耗在哪?耗在患得患失之中,你的能力都耗掉了,你就不能全心全意好好把事做好。所以我们看假如教育孩子,教育乃百年大计,我们学了几天,教他做《弟子规》,三天就要求他要做到多少,你每天就看着他怎麽又没做到,内心就起烦恼,一起烦恼,你办起事来就很难达到十分的效果。所以只问耕耘者,他了解到蹈法自然,我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你的心很平稳,平稳的时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错,所以这些态度、这些心境,才能够让你的心时时处於,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所谓「心平气和」,气和才不会跟人起言语、行为上的冲突。

      为什麽要提这麽多做事的态度?因为人往往不是被别人击败,都是被自己击败,所以这些心态没有建立好,往往走到一半就被自己的藉口打回来了。刚刚到九龙公园看到种了一团的树木,它上面写着「迷宫」,谁让我们迷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相同的,事情本身没有障碍你,是我们自己被自己错误的想法障碍住了,因为现在人做事都很急躁,都很急於求成,急於求成已经跟做事的道理背道而驰,他就不能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欲速则不达了。所以明明很多是好事,总是做不起来,这个就要反观自省,自己有哪些思想观念太执着要赶快放下,提起正确的应对态度,这个就很重要。

      第二部分,分享小组一位学长的心得。

      今天末学汇报一下这几天在孩子姥姥家,末学母子是如何来落实弟子规的,恳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临行前,老师给孩子留了作业:《在姥姥家是如何力行弟子规的》。可是事情却比我们想像的难。遇到了很多难题,孩子很难在姥姥家落实弟子规。末学就写了邮件请教小组的各位老师。

      末学的第一个难题是:孩子说要跟姥姥姥爷做炒饼尽孝心。他姥姥说:“家里有保姆呢,你着急做饭干什么! 老师们的答复是:由末学来做饭。劝说孩子帮厨,顺便做炒饼。

      末学的第二个难题:去的时候末学在电话里对爸爸说:“孩子比过去孝顺多了,不再天天让我生气了,等我们过去了让孩子给您洗脚。”可是爸爸非常地不以为然。老师们的答复是:你一定要至诚祈求这次自己能给父母洗脚,如果父母实在不能接受,先让孩子给你洗脚,再看机会让他给其他长辈洗脚。

      末学的第三个难题:这次回娘家末学才突然明白孩子为什么满屋狼藉而视若无睹,因为孩子姥姥的房间就是这样:床上、窗台上,床头柜上到处都是乱扔的杂物。老师们答复是:对不理解圣贤学问的家人,孝行重于言语。请身体力行认真打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末学看完之后如获至宝,立即找到一个小本子把老师们的建议抄下来,第二天早晨跟爱人讲我的计划,爱人给我拨了大大的一瓢冷水:“你们学弟子规的太另类了,到人家家里摁住脚就给人家洗吗?既然你爸爸不能接收为什么要勉强啊?【你父母需要你陪他们聊天不需要你去收拾家,】再说你的哥哥姐姐会怎么想?这两口子这么使劲哄老爷子老太太,说不定有什么目的呢?!”

      也许是爱人的话提醒了我,末学突然想起上个礼拜天小组一位学长的分享,说要提前就营造好磁场。末学就真诚的祈求。祈求完之后末学非常地有信心,就不再担心了,我想只要把自己的真诚心拿出来,就只管真诚去做,不要管结果。

      第一个:给父母洗脚。

      末学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在星期二下午赶到了妈妈家里。吃完晚饭哥哥和嫂子很早就走了,妈妈也到楼下跟老太太们聊天了,就只有爸爸在家,末学要给爸爸洗脚,可一向讲究的爸爸似乎不愿意,他可能怕我弄不好。说来也真惭愧,末学还不知道父母用哪个盆子洗脚,也不知道他们需要的温度。所以末学也不敢勉强,只是帮爸爸洗了袜子,照顾爸爸睡下。

      爸爸睡下之后妈妈回家了,末学就跟妈妈讲,我说:“妈妈,今天我给你端洗脚水吧。”妈妈说“不用,我今天不洗,”末学还是接好了洗脚水,端到妈妈跟前,对妈妈说:“妈妈,你洗洗吧,孩子天天给我洗脚,感觉非常非常舒服。”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妈妈微笑的脸。她笑得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舒展,很顺从就在沙发上坐下来,然后我就蹲下去给她洗脚,这是末学最担心的一步,妈妈竟没有拒绝!我就跟她讲,孩子第一次给末学洗脚的感受,那个舒服啊,那个幸福啊,看着妈妈笑得很幸福,很自然,她没有觉得我给他洗脚是表演啊。末学就给妈妈不但洗了脚,还把妈妈的脚和腿轻轻地按压,然后我就发现妈妈的腿好像有点浮肿,我说:“妈妈,是不是你的腿肿了,”因为我感觉她的肉捏起来感觉不一样。妈妈说是啊,我的腿都肿了好长时间了。如果不是这次洗脚,我都不知道妈妈的腿是浮肿的!

      末学很顺利地给妈妈洗完了脚,当时感觉非常好。原来给妈妈洗脚这么的自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难。我妈妈的那种微笑现在想起来都很温暖、很舒服。

      第二:给父母做饭。

      中午我给全家做饭,孩子在一旁帮厨还做了炒饼,孩子的姥姥特别欢喜,连连称赞说好吃。

      第三:打扫妈妈的房间。

      末学在星期二晚上10点收拾到12:30,第二天从上午8点做到下午将近5点,中午陪妈妈聊了半小时的天,睡了一个小时。拼尽全力,基本上每个地方末学都大致整理了,只能说是不太乱了。

      最后没有办法,末学想既然不能够把家弄成五星级,最起码有一个地方要像啊,末学就把洗手间和卫生间清洗得很干净,末学相信他家马桶里边的水即便是不能喝,应该也差不多了。

      以上是末学的一点心得,有不妥之處恳請各位老师多多的批評指導!

感恩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分享文章   08.07.23
------------------------------------------------------------

尊敬的诸位老师:大家好!

      以下是末学这一次的学习报告,感恩各位老师慈悲阅读!

      1.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话之所指为何?

      这一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利益众生的事情暂时做不成的时候,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了,随便它接下来会怎样发展,以为这就是「随缘」。其实,这里面真正讲的,是要有智能看清缘分的深浅。如果缘分具足,就努力去做事;如果缘分不够,就要缓和下来,可是,自己的修身功夫,一刻也不能停,而且那一颗利益大众的心,丝毫也不会动摇。这样,只要日后缘分逐渐成熟,我们就能够马上有能力服务大众。确实,当发心为利益大众奉献自己的心力,而众人不接受,或者遇到障碍,如果我们心生烦恼,这就说明我们的心不真诚,起了控制、占有的念头。

      末学接触圣贤教育比较早,最开始急着要让家人也接受,遭到极大的抵触,到后来就不再勉强他们。直到现在,我也才明白,自己是消极放弃了,没有再把家人的精神提升放在心里面,甚至是还有一些幸灾乐祸,觉得你们不学算了,随你们怎样,将来受苦了就明白了。我把自己的心冰冻起来,再也感受不到家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没有立志为其它人离苦得乐而学习,只是自私的为自己,所以学习一暴十寒,总也没有长远心。

      在利益众生这个观念上,我给自己划定界限,似乎那是跟我不相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为这种事业做准备。

      现在听到老师讲到「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想,即使是眼前缘分不具足,或者是自己能力不够,也要时时存有那份心,只管好好加强自己的学习,那么,无论将来机缘成熟与否,都能够利己利人。

      2.「勿畏难」的处事态度为何? 
      自古以来,很多的圣贤人都是经历许多的苦难,后来才有大的成就。像大舜那样有德行的人,都要受那么多苦,更何况像我还没有德行根基的人呢?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能够吃苦的结果,就是提升能力、加强修养,从而更加能够为别人服务。

      末学最怕的就是吃苦,也是因为这个习气,所以直到今天年纪很大也一事无成,深受其苦。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被假想的困难吓得裹足不前,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拿不出来,宁肯在那里吓得愁眉苦脸,也不愿意做任何的努力来改进自己。

      现在接触了圣贤教育,虽然很羡慕别人的进步和成就,可是,始终都不相信自己也能够学好,对自己的习气更是一再妥协。前几天在张文妮学长组织的周末讨论中,几位学长非常诚恳直率的给了我批评。我是越听越惭愧,眼泪都掉下来。学长们告诉我,学习搞形式没有用,自己不从内心改,旁人不可能帮得上忙。讨论过后,我其实是有些灰心了,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好象不可能发奋了,也不晓得该怎么去改变现状,去尽家庭的本分。这几天,我慢慢明白,所有这些境界,都是考验我的。我不甘心继续做凡夫,就必须要努力,不管前路看上去多么困难,我总还是要不停的迈出下一步,一点点的朝目标接近。越是苦,越是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越是要坚持。我也鼓励自己,虽然我现在一丝毫进步都没有,可是只要有人愿意批评我就好,至少,我还能有这样的幸运,能够得到好老师的批评。另一方面,我也一定要努力改正自己,就算再难,我也要坚持,就算再笨的方法,也比没有去努力要强。渐渐的,我能学会一些更好的方法,总会有一点点微小的进步,而这些微小的进步,总会积累质变成为飞跃。

      3.何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其实,任何成功的事情,都是背后无数的准备工作来成就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准备的工作,而只看到成功的果实,所以当自己没有办法成功的时候,就怨天尤人,不知道反省自己没有打好基础。而基础的工作,往往最初看起来好象非常的费力费时,让人误以为不值得。例如,学习圣贤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扎好做人的根本---孝道,然后才可能做利益社区、团体、国家的事情。而像我这样失教的人,就更必须要从根本开始补习。因为积习难返,所以学得很辛苦,很缓慢,外人看起来似乎没有必要这样学,也没有用处。知道了「凡事豫则立」的道理,我们就坚定了学习态度,一定要从伦常大道开始落实,这是提升自己修学的唯一路径。

      4.林则徐先生的处事态度为何? 
      听蔡老师讲林则徐先生的故事,我很吃惊,没有想到他竟然还懂水利、种植、环保!看到林则徐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相信,有这样志向和态度的人,只要能够利益老百姓,什么样的好方法他都能够想到。是的,为了利益国家,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放在心上,更何况是学习一门能够服务大众的技术学问呢?

      5.综上所述,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为何? 
      我觉得自己最需要的态度就是要「勿畏难」,要肯吃苦肯挨骂。这次我没有跟父母亲商量就买了机票要回国,告诉他们,我要先去庐江学习再回家。因为从小到大,我没有自己决定过什么事情,都是父亲一手操办,所以他们从来不相信我能做什么妥当的决定。每次相聚,父亲都是把我的行程排满了游乐和购物的活动,希望能解除我对学习圣贤教育的「痴迷」。当我这次告诉父母要回国,父亲在电话中又谈起我的现状,说我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跟丈夫两地分居,一没房子二没孩子三没身份四没钱。又说大姐马上就要调新的工作,年薪涨到30万,二姐又在大城市分了很大的一套房子,等等。因为从小最听父亲的话,对父亲的影响抵抗力弱,我知道,这次回国,面对我的一定是很多的诱惑或者埋怨。我会努力不去受父亲的影响,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多参访学习,多多为父母亲和公婆做一些什么。虽然内心惧怕回到父亲身边,我该做的还是得做,该回去还是得回去。所以,眼前我更加要努力学习,修养定力,提高分辨能力,让自己不会被不如法的言语牵着鼻子走。

      以上就是末学这次的报告。感恩老师们!

pc00040 恭呈

分享文章   08.07.23
------------------------------------------------------------

尊敬的诸位老师、学长们:您们好!
      后学向您们九十度三鞠躬!

      因家里电脑出现了故障,迟交了心得。抱歉!

      蔡老师在本集讲处理事情不仅要遵循道义,还要讲究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论语]里面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纵使菜市场的小商小贩,只要他有志向做一件事,我们也不能轻易改变他。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一)思想不统一,要缓下来,先做好自己的本分。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我们所料,毕竟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难在[见和同解]。一个家庭最难的是思想观念能够统一,这个统一倒不是依照哪个人的做法,是依循道义、真实智慧,那这个家庭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很好。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公司行号也是如此,甚至于政府单位也要[见和同解],才能把事情办好。所以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统一的时候,有些事还必须缓一下,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做到能屈能伸。但是在屈的时候不要让人家看起来很委屈,感觉学圣贤文化学得这么痛苦,还是别学了。其实,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得很痛快、很踏实,应该做得很欢喜才对。除表现欢喜之外,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常常多请客、多送礼、多慰问、多关怀。该做的事还要替家人着想,替工作的同仁着想,所以刻不容缓,要赶快动。

      (二)[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我们不管,是叫我们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硬要做到八分,他人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 我们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时时观察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后学在刚学佛时,看到佛学书籍、还有老法师的光盘,都很欢喜,就把佛法介绍给父母,不顾父母是否接受,要求父母少吃肉,甚至不吃肉,要求母亲不吃葱、蒜之类的菜,父母很是反感,说后学现在变了,变得事特别多。直到学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才知道自己是在攀缘。父亲比较爱吃肉,现在星期天后学就买上父亲爱吃的红烧肉,父亲非常欢喜,给我们讲小时候的事。后学小时候在姥姥家长大,那个时候,父亲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还到姥姥家去看我,常常披星戴月,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为了家、为了孩子付出得太多了。岁月无情,您慢慢变老,女儿沉浮在物欲横流中,竟不懂得孝顺,常常要求您,让您不高兴,是女儿不孝。女儿只有用余生,在您晚年尽心尽力地去孝顺您,尽一个为人女的本分。

      (三)随缘要有智慧的判断。真正的随缘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还带有智慧的判断,但也不是马上随时随地就能判断缘分有几分,要通过历事炼心,经历事情多了,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来愈好。跟人讲话要随缘,俗话说[交浅不言深],刚认识几天的人,我们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啥事都告诉他,但是他听到谈大舜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眼睛都发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事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三、五年,感觉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的,可能交往一个月,都觉得好像已经经历过多少年的时间这么样的熟悉了。所以这个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要懂得去观察,透过不断的历链,不断的锻炼,积累判断的智慧。

      二、[勿畏难],就是不怕困难。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链愈有能力,有了这种不怕困难的态度,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历史上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肯点点滴滴去提升,我们也一定办得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天降将大任于斯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历炼是为了成就我们还不足的地方,把不足的地方赶快磨炼补上来,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后学春节后加入弟子规读书会的学习,下班后就忙着干家务,早起晚睡,总想着能感动先生、感化女儿,以一颗有求的心付出,结果事与愿违,先生炒股的热情一点也没减,女儿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提高,心里感觉感动家人太难了,有想放弃的念头。学了蔡老师讲的这一集,懂得了人要有不怕困难的态度,要靠境界、挑战来磨炼自己,把不足的地方赶快磨炼补上来,才能把事情做成功。端正了态度,后学认真反省自己,意识到自己身上有很多的毛病和习气。对孩子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才使孩子在有问题的时候,不敢告诉后学,致使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就放弃了学习,导致这次的中考失利。后学深知孩子这些问题是在磨炼自己,把自己不足的地方补上来。后学不再执著学习写心得,抽时间陪伴女儿,给女儿讲留名青史的圣贤人经历的挫折跟挑战,一同学习打开心灵的钥匙,鼓励女儿要不怕困难,不怕磨炼,不怕辛苦,自强自立,跟女儿一起度过难关。

      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当我们每天问着要收获的时候,已经把时间耗在患得患失之中,能力都耗掉了,不能全心全意好好把事做好。凡是道法自然,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就,自然水到渠成。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平稳,平稳的时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错,所以有了这样的态度和心镜,才能时时处于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所谓[心平气和],气和才不会跟人起言语、行为上的冲突。

      四、[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我们求学问要先温习,做任何事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如果做事没有预备就急于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好,所以任何事要能够看得远。现在我们遇到圣贤文化,趁不忙的时候,要赶快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等机会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容欢喜地去弘扬传统文化,所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学习圣贤文化,懂得伦常大道,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纲领,就要去解行。在行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地付出,心里要不落痕迹。如果觉得自己做很多事,你看我做这个别人有没有看到,做那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每天想着自己的名、利。由于用名利心做事,往往让人家看了不感动,让人家觉得学圣贤文化的人做作,做善事还要让人家知道,我们学圣贤文化就给人留一个不好的印象,就可能让别人失去学圣贤文化的机会。所以我们学圣贤文化,也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想法。尽本分做事时要时刻告诉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有过。

      六、百折不挠的决心也是处事很重要的态度。为了挽救国人,利益江山社稷,纵使舍掉生命,纵使有灾祸,林则徐先生依然勇往直前,排除万难,销掉了鸦片。后来被流放到偏远的新疆地区,他在那里也没有因为患难而减少为人服务的心,大兴水利,造福人民。林则徐这种百折不挠的决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学习圣贤文化,难免会遇到反对的声音,这时候就需要有林则徐先生这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才能真正契入圣贤文化,承传圣贤文化。

      七、处事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事,但也要靠缘分,掌握缘分要随着我们经验的累积用智慧去判断,不攀缘,要随缘,而随缘是尽分,尽三缘分我们就做三分缘。

      [勿畏难],要有不怕困难的态度,要有磨炼的心境,突破了不怕辛苦的心理,就能尝到做事的乐趣。

      [不求有功,但求有过],一定时时刻刻尽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为是。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对的,种的因都是好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

 惭愧后学pc00497合十敬上 
本网注:感谢诸位老师、同学的学习心得分享,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及理念!

 

 
本文编号:2008072614013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