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学科学、学艺术、学企业管理的人士,乃至各行各业的学子们、弟子们,需要学习哪些共同的做人做事的规矩?这就是学规问题、弟子规问题。学校总是要有学规、弟子规的。有了好的学规弟子规,就能培养出好的行家。
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各行各业的行家最善于变化,他要发明、创造、设计,更要为"发明、创造、设计"立法。想发明圆盘,要用到圆规;要设计球桌,需要尺子。这就是规矩。我们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创新自有创新的方法。方法也是所谓规矩。规矩有大有小,小规矩服从大规矩。最后提炼出来的规矩,最大的规矩,也就是变化之中那些不变的东西,少变的东西,是人人需要学习、遵守的。诚实守信,尊敬师长,亲爱众人,自立自强等等品质,这些伦理道德都是大规矩,是人人需要的,是人生在世应付事态千变万化要用到的不变的良方,或曰变中之不变。
现在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最讲究规矩的。待到规矩用熟了,把圆规尺子抛开,一挥手就能画出毫厘不爽的圆圆方方来,那就把创造发明推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了。这便是原创大师"入乎规矩出乎规矩"的洒脱境界,立处皆真,要为创造立法了。立法则又是立规矩,立也便是创造。这就是创造和规矩之间的大致关系。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需要创造,需要学习。从小学习,效果最好。小小年纪就开始学,这就需要《弟子规》。
创新最终要归结到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的人生和社会。这是创新的大道理,一切其他的创新都要服从这个大道理。把大道理落实下来,就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大条条大框框。在一个社会,所谓条条框框就是基本的法制和道德,而法制乃是出乎道德、复归道德的。一个做人做事既没有法典体系也无人高唱德行的社会,要么是无法无天、乱作一团,要么是神乎其神、个个尧舜。可是后者也需是学习、锻炼、修习而来:熟,才能生巧。这就是前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杨振宁先生的父亲杨武之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瞻远瞩了。杨武之先生发现儿子杨振宁的数学天才和物理学志趣后,不是急切地去帮助儿子攻读数学物理,而是不慌不忙地设计了一个富于远见卓识的人文教育计划。这个计划的成功实施,便是杨振宁在中学时代即以一个暑假的功夫将《孟子》数万言背得滚瓜烂熟,以至于直到目前80多岁的高龄,杨振宁先生还是如此儒雅、质朴、睿智和富有爱心,还是如此卓有成效地献身于中华和人类的幸福。
《弟子规》全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共有五个部份。其道理出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清朝李毓秀将这些道理展开来写出《弟子规》,阐发了出门在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做事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原称《训蒙文》。后经清朝贾有仁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学习化社会中,一个学人要想臻于"入乎规矩出乎规矩"的化境,是不可小看《弟子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