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文摘分享 - 正文
 
 

教师认为国学经典比德育教育读本更有用

作者:网友  

时间:2007-11-14  

摘自  
 

    有教育学家提出,孩子在13岁前,记忆力惊人。之后,记忆力逐渐减退,理解力开始加强。张光琼认为,小学阶段应该更加重视背诵,尽管孩子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背下来是第一步,理解的事,可以放到今后。

    她曾听说,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曾在初中时抽出两个暑假,背诵了5万余字的《孟子》。但当时杨振宁并不能完全理解。数年后,杨振宁很为自己当时的行为感慨:“每过十年,我对《孟子》都会有新的理解。”

    张光琼觉得,读经典就像喝牛奶:“很多家长强制孩子喝牛奶,孩子不理解,家长如果对孩子解释说,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孩子是听不懂的。可没有家长会等到孩子长大了,能理解了,才要求孩子喝牛奶吧。”

    在张光琼的提议下,去年9月入学的新生,培新小学为每个人都建立了长期观察档案。张光琼的想法是,通过跟踪这些孩子直到成人的经历,检测经典诵读活动的实际效果。

    目前,这些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经典蒙学读物《弟子规》。

    能够全文背诵《大学》的颜丹妮,下一步目标是背诵《论语》。

   “《论语》很不错呢,是孔子写的。”颜丹妮一脸憧憬,但她还不知道《论语》并非孔子所著,那是一部“孔子语录”。

   “你知道孔子是谁吗?”记者问。

   “我知道,他和别老师一样,是个老师。”颜丹妮回答。

    孩子的天性

    张光琼认为,传统国学对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让孩子能“静心”。尽管推行经典诵读已经近4个月,但张光琼承认,孩子天性中,调皮捣蛋的毛病是无法根除的。

    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一个小男孩儿来到操场边的一棵树下,手里攥着一根小木条,口中念念有词,摆出咸蛋超人的架势,飞身扑向低矮的树枝,奋力劈落几片树叶。

    “孩子在天性驱使下,有很多行为是成年人不喜欢的,有的行为在成年人看来,甚至带有破坏性。但我们不能单纯抹杀孩子的天性。这样会损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张光琼说,“我觉得,只要孩子根基是善良的,即使做出了成年人眼中的出格行为,也不用担心。这是今后可以修正的。”

    她感觉,学校推行的经典诵读和封建时代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所学的内容都一样。

要想让孩子背诵这些文意艰深的文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培新小学想了很多办法。

    在校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叠制作精美的考级证书。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规定篇目的背诵,并能领会大致含义,就会得到一份证书。张光琼说,这是为了激励孩子。

    去年底,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中考级,大部分孩子通过测试,拿到了证书。对于没拿到证书的孩子,张光琼表示,只要背熟了,就可以申请再次测试。

    去年12月31日,学校组织了经典书虫PK赛,参赛的小选手们站在操场主席台上,按年级不同,分别背诵经典篇目,背得最熟的,能够得到学校奖励。

    道德教育缺失

    在采访中,很多老师告诉记者,4个月来,学生们的进步很快。尤其是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的年级。

    张光琼告诉记者,在低年级中推行的《弟子规》,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强的指导性:“《弟子规》琅琅上口,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言行要得体,要讲信用。”

    张光琼认为,用《弟子规》来教导孩子,优点很明显:“整部《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都是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开头,‘父母呼,应勿缓’,这是告诉孩子,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回应。”

    她觉得,现行的德育教育读本,更倾向于站在一个设定好的高度,给孩子灌输一些大道理。但对孩子来说,这样做的效果远远比不上教导孩子具体的行为规范。“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弱。光讲尊重父母、热爱人民,他不会有明确的概念。但你告诉他,父母叫你时要赶快回应,出门时要给家人打招呼,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等到有一定理解力了,他会知道,这就是尊重父母。”

    另一位老师说得更加尖锐:“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我们都喜欢把孩子的行为联系到相对应的大道理上。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沾染上这种大而空的毛病。”

    校方介绍,这几个月来,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与入学前有了很大区别,比以前更懂事。以前,在做了错事,受到父母批评时,很多孩子总有打断父母说话,大声为自己辩解的习惯,而现在他们学会了先听父母说完,再发表不同的看法。

    别凌琳老师告诉记者,班上有个叫叶强的小男孩儿,家住观音桥附近,以前放学回家,他总喜欢拿支笔,在建筑工地外的围墙上乱涂乱画。最近两个月来,叶强改正了错误。

    “为什么改正了呢?”记者问叶强。

    “因为《大学》里面说……”叶强眨巴着眼睛,努力地想从《大学》里找到一两句名言,以证明自己的转变与学习《大学》有关,但最后没有成功,只好吐了吐舌头,笑了。

 
本文编号:2007111409502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上页 

返回 文摘分享  

 
说明    

取消

付款码

扫码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
以上汇编之经典文化教育分享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四方,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知见、观点;
作为公益性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网站,链接、转载或内容若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欢迎您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文章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