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教室
-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
|
|
|
|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
第十集 |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4年11月22日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
|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下一个五伦关系,刚刚讲完父子关系跟师生关系,现在接着是君臣关系。所谓君仁臣忠,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君臣关系。现在有没有君臣关系?很多人说现在没有皇帝了,那没君臣关系。这样子解就解得太狭隘了。君臣关系指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包含在君臣关系里面。所以我们看以前的一些好官,他担任太守或者担任巡府,他底下也有非常多的部属跟干部都对他很尽忠,这些也属於君臣关系。
诸位朋友,在这个社会当中还有哪些团体都是有君臣关系的?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社会当中,哪一些都可以属於君臣关系?商业,我们说企业里面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还有没有?学校里面我们的校长跟老师,甚至於是一些学校的教育局的官员跟老师,这也属於领导跟被领导关系。学校里面、企业里面还有军队里面也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还有没有?我们所处的政府单位、公家机关都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
在这些关系当中如何处好就很重要,所以必须「君仁」,领导人应该仁慈,仁这个字是会意字,一个二,一个人,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哪两个人?诸位朋友哪两个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是处处替人着想。君仁,仁的意思就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於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所以「臣忠」,这个忠是忠於领导人,忠於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於他的团体,这叫臣忠。所以仁跟忠就是德行,君臣关系是道,仁跟忠就是德,君仁臣忠。
在这麽多的团体里面有君臣关系,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连家庭都有君臣关系。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住就是一、二百口人,所以因为一、二百口人就有很多比较德高望重的长辈,他就是君,他就是领导者,整个家族要决策都要透过他们来决定。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家族?很少,不过应该还有。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郑濂,他们家总共上千口人,家族有千口人,七代同堂,现在能看到四代都不得了,七代同堂,而且家庭和睦。现在是两个夫妻一个儿子就不和睦了,三个人都搞不定。不要说三个人,现在连两个夫妻都搞不定,都常常吵来吵去。更有可能连自己一个人住都搞不定,常常自己还跟自己过不去,气得半死,气自己怎麽把事情干成这样,明明知道不要生气还生气,明明知道不能懒惰还懒惰,所以连自己跟自己都处不好。
所以能够千口之家能处得好,这可是大学问。明太祖非常佩服郑濂,就请教他,他说:你为什麽可以把一千个人治理这麽好?是用什麽方法?郑濂回答一句话叫「不听妇言」。不要很多女性听到这句话以後都不来听课了,说蔡老师居然骂女人,我们听话要听出它真正的意义在哪里,不要只是看到文字表面而已。为什麽郑濂说要能够经营千口之家要不听妇言?因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最怕什麽?谗言,最怕拨弄是非的言语产生。一拨弄是非,听的这些领导人一不平,他不公平就会影响到他的言语跟他做的事。所以一做出去之後,整个家族的人就会觉得不公平,一不公平,所有家庭就会觉得人心也开始波动起来,开始谁看谁都不顺眼。所以一个领导者不能听信一些谗言,要能够大公无私去做事。
那为什麽他要说不听妇言?因为女人在古代比较少机会接受教育,一不接受教育就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对做人的道理不懂。一不懂做人的道理,眼界就会很短,心量很狭窄;心量一狭窄就喜欢计较东计较西,计较东计较西整个人心就会开始不平,开始很多纷争,开始很多流言蜚语就出来了。所以他说不可以听信这一些搬弄是非的言语,那这也是一个领导者他有能力去评断哪一些话不可以听,所以这个还要智慧。但是人很奇怪,一听到一些谗言马上耳朵都竖起来,马上就说:谁说的?谁说的?只要听到说谁看你不顺眼,谁说你的坏话,马上耳朵就竖起来。我曾经听释净空教授讲到这一点,他说只要有人讲谁的坏话,他马上制止他,他说:你不要再说了,他在我心目当中形象很好,你不要毁谤他。让每个人在他心目当中都保留一个很好的形象,这是有智慧,不听谗言,不听搬弄是非的言语。所以古代因为女人少受教育,所以比较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叫不听妇言。
古代其实有很多的女人非常伟大,也教育出很多很优秀的下一代,她们其实有受教育,受什麽教育?家庭家风的教育。所以这样的人是真有受教育。你说她又没有念过书。诸位朋友,念书等於受教育吗?这不一样!受教育是懂得做人做事,而不是只有读书。现在很多大学生读了十多年的书毕业了,知不知道怎麽做人?不知道,那叫没受教育,那个叫受到知识技能传授,没有真正受到做人处事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妇言不见得是女人说出来的。男人没受这个做人做事教育,也常常跟人家计较来计较去,心量很狭窄,这样的人的话能不能听?不能听。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去洞察,不听谗言,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来搬弄是非的人,可能他就是真正的是非人,问题就在他。所以为什麽他要来跟你搬弄这些谗言?他的动机要控制你,他的动机要让你的团体不和,让你的家庭不和,这是他的动机。所以你要有能力去判断,不要听这些话。所以当我们每一位女性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心胸就很开阔,这句话绝对不是说你们;当男人很心胸狭窄,那这句话就在说你,所以为人处事要懂得拓宽心量。
後来皇帝送了两个水梨,很大的水梨给郑濂,算是给他考试两颗水梨怎麽分给一千个人,送给你,结果派两个锦衣卫跟在郑濂後面,到了他们家里去。结果就看到郑濂不慌不忙拿出两个大水缸,然後两个大水缸都装满水,一边一个把那个大水梨敲碎。敲碎之後整个果汁就渗到这个水缸里面去,然後说:来来来,不分大小,一个人喝一碗。这样去持家做到公平。公平,平,人心就平;平了之後就和,和平和平;平了之後就安,平安平安;安之後人心就乐,叫安乐。
所以公平是持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假如不公平,对某一个孩子特别好,那就麻烦了。对这个孩子特别好,请问对他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古代被溺爱的孩子有没有好结果?对他特别好,他就恃宠而骄,他就玩物丧志。所以败家子是不是从小被父母很严格的?都不是,败家子就是从小父母对他特别好的,所以父母没有真正的理智,他的子女会教不好。所以面对下一代,面对晚辈要公平。当你溺爱他,他就恃宠而骄,而那些被你忽视的,被你轻忽的那些孩子内心会不平,甚至於他会觉得很没自信,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你都轻视他,你都忽略他。所以这样的孩子从小也会心理不平衡、不健康,等到大一点可能会造成兄弟纷争,觉得父亲都对你好,母亲对你好,到最後兄弟可能会冲突起来、会打起来,古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持家,持一个家族一定切记要无私、要平等,这样对你的後代子孙都是最好的做法,最好的榜样。所以家族里面就有君臣关系。
在企业里面有君臣关系,在很多的团体里有君臣关系,请问在团体里面需不需要平等?太需要了,假如你对这个员工特别偏好,时不时就给他加薪,就给他一些奖品,其他的员工不服气,慢慢怨气一积累,到时候就爆发了。所以不止家庭要平等对待,团体也要平等对待。所以现在说企业里面要有制度,做出了什麽样的表现,我们才给予什麽样的奖赏,这也是建立在一个公平平等的基础之上。
我们来看一看古代人为君者,他是怎麽样当君王,他是怎麽样当领导人。领导人最重要的一定要以身作则,这个特别重要,以身作则。我们一个老师他看到《弟子规》之後很高兴,他想说我可以拿这本书好好教训我的学生。所以他回去之後很兴奋,隔天就开始每天眼睛瞪得很大:不要跑,「事勿忙,忙多错」;你的桌子怎麽整理的这麽差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就常常像一个警察在站哨一样,常常看到学生哪里错了,马上给他批评。结果做了一个多月之後,他觉得很辛苦,疲於奔命。刚好有一个机会跟我们一起坐下来吃了一顿饭,我看他很疲劳,他就说:《弟子规》这麽好,但是我推起来怎麽这麽累?我们就跟他沟通说一个领导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学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则。他这个心念一转,回去之後做法就变了,都是先要求自己做到。所以有一天他自己在那里整理桌子,在那里擦桌子,突然把头抬起来一看,看到二、三个孩子也跟着他在擦,结果因为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看到别人也在做了,就一窝蜂全班就擦起桌子来。他说他在那个时候内心很感动,觉得真的以身作则的力量很大。
刚好那个礼拜他们又带出去一个公园做教学考察,结果在这个公园里面,他就很自然的蹲下去捡起了一个纸屑,捡了差不多二、三张。突然回头一看,发现几十个学生统统都在捡垃圾,他说他那个时候看了眼泪都快掉下来。当然他也发现了一个真理,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麽?要以身作则,这个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别人的力量特别大。到最後学生还跑上来把他手上的垃圾都抢过去,他说:老师,你是长辈,这种事让我们来就好了。
所以确实领导者一定要以身作则。而为什麽孔夫子这麽样尊崇古圣先王?也都是古圣先王用自己真正紮紮实实做出来的。我在史册里面曾经看过记载尧帝的一个故事。尧帝有一次下乡去巡视,刚好看到两个人民犯罪被押送要去关起来。尧帝一看,心里面很慌张,马上就跑过去问清楚:你们两个为什麽犯错?犯了什麽错?这两个人民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吃了,连家里的父母都没东西吃,所以我只好去偷人家东西。结果尧帝一听完,马上就跟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关起来。这士兵一听都愣住了,怎麽可以把君王关起来?结果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他们两个没罪,因为我没有把我的子民教好,所以让他偷人家东西;而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所以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过失。尧帝发出内心至诚的一种反省,马上感动天地,当场雨就下下来。
诸位朋友,一个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决定在人心。而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一种胸襟气度,有这样的一种反躬自省的态度,他是全民万民的榜样。他这个态度动作一做,马上全国人民起而效法,瞬间整个国家的运势就转了,这都是有道理可循。所以一个领导人要至诚的反省,一个领导人要时时能替人民着想,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兴旺。在叙述商汤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提到汤王也是圣君,他就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万方是指所有的事情,所有事有罪过,谁的罪过?朕是君王的自称,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所以君王的这种自我反省的一种态度,一定可以让他的臣民非常感动。这一些圣君用他的诚心感动天地,那我们有没有用我们的诚心感动家庭?所以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是去要求我们的家人应该做到什麽,而是先反省自己没有做到什麽本分。当我们有这种诚心,有这种反省的态度,连国都可以转了,更何况是一个家!
很多人说古代那些马上就天降甘霖,是不是神话?其实不是,为什麽这麽多感人,这麽多奇蹟,我们现在人都看不到?问题在哪里?在我们比起这些圣王,比起古圣先贤,我们的差距太大了。在清朝《四库全书》里面记载,康熙皇帝在历代君王当中是非常有德行的皇帝,当国家遇到旱灾的时候,康熙帝会有一段时间斋戒沐浴,斋戒沐浴之後再到天坛祈雨。康熙帝在走向天坛的时候,天空是太阳高照,没有任何迹象要下雨。当康熙帝踏上天坛开始用他的至诚心诵读祭文,在诵读祭文的过程,天空就开始乌云密布,等到祭文念完,雨就下下来。这都是史书上面记载的,所以我们确确实实可以了解一个真相,所有好的境界是要靠人的真心去感来的,所以人生能感来多少幸福美满,多少人生的奇蹟,也要靠我们的这一颗真心。
所以古代这一些圣君时时是想到自己的过失,而他们的德行都成为全国的模范,像周文王、周武王。周朝是中国历代历史当中享国最长久的一个朝代,诸位朋友,您觉得它为什麽可以享国八百年?是不是它有三头六臂?不是,其实很伟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後感动全国人民。所以周文王他面对他的父亲王季非常孝顺,周文王是真正做到了「晨则省,昏则定」。所以诸位朋友只要把《弟子规》做到了,你的家庭一定兴旺,你的国家一定兴旺。他每天三次去跟父亲问安,早上、中午跟晚上,看到父亲身体很好,他内心很欢喜;看到父亲身体不适,他就觉得很难过。而且三餐的食物他都亲自去看,看温度适不适中,怕太热了烫着了,太冷了吃不下去,每天这样三次跟父亲问安。
当一个君王这样做的时候,全国人民怎麽样?因为孝是一个人的性德,只要君王做出孝道会触动全国人民这一分本善的心,所以就全国效法。他的儿子,周武王也是继承了父亲的德行跟志向。所以当文王生病的时候,周武王每天陪伴在侧,连帽子都不解下来,就一连这样侍奉父亲的整个病情状况。父亲假如这一餐不吃,他也吃不下;假如父亲今天吃了一餐,他就陪父亲吃一餐。所以真是确确实实念念都是为着父亲,就这样陪父亲陪了十二天,後来父亲的病就好起来。我相信除了药很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武王这分孝心,让他父亲非常的宽慰。
所以一个家族这麽样的孝,就带动了一个国家的孝道。《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仁德之风,一家仁,一个国家就兴起了仁德的社会风气,「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带领一个国,带领一个团体没有想像中这麽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齐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所以你看周朝也是从他自身修身,从家庭做全国的好榜样,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家人懂得礼貌,懂得礼让,全国人民就兴让。
所以周朝当初太王在的时候,太王是王季的父亲,我稍微写一下。王季的父亲是太王,王季的儿子是文王。太王当初看到这个文王(他的孙子),觉得这个孙子秉赋非常好,将来可能是一代圣君,但是王季是第三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大哥叫做泰伯,还有一个二哥叫仲壅。这两位王季的兄长一看到自己的父亲这麽疼爱这个孙子,了解到这个孙子往後一定是一代圣君,也就是他们的侄子是一代圣君。所以他为了不让他的父王难做,两个人趁着说要帮父亲去采一些草药,两个人就上山去了,从此不下山。他怕父亲传给王季,会让他父亲觉得对他们两个很不好交代,所以为了让父亲好做人,可以放下权位。所以这个家庭的礼让是会让太多人非常感动。
而这麽一让成就了孝心,这麽一让,兄弟之间不为权、不为利去争,所以确确实实做到孝悌。对父亲做到孝,对兄弟友爱,悌,再来对人民做到忠;忠於人民,让人民能够得到一个圣君。所以这麽一让,孔夫子说这两个人「至德」,没有真正的德行做不出这样的事情出来。所以他们「一家让,一国兴让」,周朝为什麽强盛?就是榜样做得非常非常好。所以古代能够留名青史的这些风范都不是虚妄的。那古代的君王能够做到这样,那我们现代的人能不能做到?有一个企业家曾经遇到一个很大的挫折,亏损了差不多七、八亿。一个人假如你企业亏损七、八亿,你会怎麽样?马上整天睡大头觉,不敢起床了。人真正面对挫折的时候,就是在考验你韧性的时候,中国有一句话叫「大难不死」,这个「死」倒不是真正被人家杀了,不是,这个死广义的解释,就是当你真正遇到很大的挑战,你还能够咬紧牙关,屹立不摇的冲过去,那会有後福无穷。所以这样的挫折并没有让这个企业家灰心,他还是再接再厉,後来事业拉起来,而且做得很好。
後来我们去了解到这个企业家他的员工训练,训练什麽?他的员工用《弟子规》来训练,用《三字经》来训练。我们去体会到他为什麽要用《弟子规》来教育他的员工?他为什麽不告诉他,你就把我这个东西卖好就好了,你能够把我这个东西销售出去就好,他干嘛还要用《弟子规》来教他的员工?是把员工的成长,员工的人生放在心上。因为体会到现在的员工不懂得做人,一个人不懂做人,人生是荆棘密布,一定会走得非常坎坷,所以因为他有这分心爱护他的员工,自然得到员工的爱戴。所以「一家仁」,他有这种仁慈之心爱护下属。
这个企业家每年的几个重大的节日,比方说清明节、春节这些重大节日,所有的子孙都要拜他的妈妈,都要拜父母,所以这是整个家庭里面都是以孝治家。当领导人有这分孝心的时候,下面的部属会很感动,进而效法。当他的员工懂得孝道治家,员工的家庭也能够和乐,而员工的家庭一和乐了,他的心态,他的内心才会很平安,工作也会做得好。所以他用《弟子规》来教他的员工做人,他的员工才懂得修身跟齐家;他又行孝道当员工的榜样,所以员工也懂得以孝来督促自己,来治理家庭。所以我们领导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还要能想到员工的成长,员工的家庭。只要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跟气度,企业一定可以带得很好。所以一个领导人的言语行为、处事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部属。
在商朝的时候,商纣王是商朝最後一个皇帝。他在吃饭的时候拿了一个象牙的筷子,其实商纣王身边有没有很多很好的大臣、很有智慧的良臣有没有?有,很多!那为什麽商朝还是败亡?因为领导人没有接受臣民进谏的这种态度跟雅量,所以造成到最後这些良臣都离他而去,有一些还被他杀了。其中有一个大臣很有智慧,一看到纣王拿了一个象牙筷子,他心里一想麻烦了,国家会有大难。以前的读书人看一枝筷子就会知道国家有大难,为什麽?我们现在人行不行?不行。所以真的以前的人读古书很有智慧,他就去想到当商纣王拿着一个象牙的筷子,他要用什麽样的茶杯?要用犀牛角做的玉杯,当他的象牙筷子跟玉杯要配什麽样的盘子?可能要配黄金的盘子。那配黄金的盘子,请问要什麽样的食物?你总不会一个黄金的盘子摆上两块豆腐,会是山珍海味。你在吃山珍海味总不会穿着一个T恤衫,会穿什麽?会穿绫罗绸缎。你穿绫罗绸缎总不会住在一个木屋里面,那就要盖什麽?所有奢华的皇宫建筑都出来了,要花多少钱?要花一大堆钱。请问跟谁要钱?老百姓的血汗钱统统把他搜刮出来,老百姓连养活自己父母妻儿的钱都被他抢过去了,到最後会怎麽样?起而讨伐他。
所以一人贪戾,《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他那麽贪,他那麽暴戾,全国起而攻伐他。我们刚刚提到水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其中有一句跟水有关,叫「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君王,人民可以拥护你,让你国家兴盛,但是当你暴戾无道的时候,水就会把你淹没。所以商纣王不了解要得民心,不能与民争利。所以君王只要与民争利到最後的下场一定是众叛亲离。所以员工对我们的支持,部属对我们的支持,也都决定在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做法。
所以孟夫子对於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给我们的教诲,我写下来给大家看。孟夫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好,我们来看一下孟夫子对君臣关系一个很重要的教诲。领导人假如对臣、对部属就看作自己的手足、自己的兄弟一样,则臣会怎麽对他?把他当作心腹一样看。君之视臣如犬马,你就看你的部属就像犬跟马要帮你服务一样,也不尊重他,那他看你也就是像普通的陌生人一样,就像这个国家的国人而己,对你会不会尊敬?也不尊敬。君之视臣如土芥,你对你的部属觉得我花钱,你就要给我老老实实做,你要给我日夜的工作,不把他当人看,把他当土芥看,那他看你像什麽?把你当抢匪、仇人一样看。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部属对於领导人的态度都是取决於领导人的态度,所以一个团体带不好,一个企业带不好,谁要负最大的责任?领导人。所以当我们的组织,当我们的企业带不好,不能责怪部属跟员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汤王那句话「万方有罪」,罪在哪?罪在自己,「罪在朕躬」,这是君对臣的一种态度,「君仁」。
接下来「臣忠」,臣忠,我们刚刚说的忠於什麽?忠於本分,忠於自己的职责。诸位朋友你要看我,不要看那边,我们上课要专注,一个人的定功时时刻刻都在练。好,所以臣要忠於他的本分,忠於他的领导者,忠於他的工作。那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侯有争臣五人」,诸侯是一个国家,比方说是鲁国、齐国,有一个国家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个官职,「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於把他的家族败掉。
所以身旁有进谏他的下属,这对他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最有名的莫过於唐朝的魏徵。那当然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所以魏徵也很有智慧,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跟唐太宗说,他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你看魏徵很厉害,都可以透过一些问题引导唐太宗思考,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麽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徵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这麽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因为古代的君王都是饱读诗书,尤其历史都是读得滚瓜烂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为暴君,所以劝诫的时候都被皇上杀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暴君。所以魏徵这麽一讲,他以後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会想我绝对不做暴君。魏徵言语的智慧相当高,所以讲话也要不断的去提升境界。
後来有一次魏徵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寝宫,一边走一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就讲气话,就很生气走进自己的寝宫: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刚好遇到皇后,皇后看皇帝这麽气,心里一想一定是魏徵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就气得半死。结果这个皇后也没问说你气什麽,马上就说:贺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恭禧个什麽?还摸不着,他说:你在恭禧我什麽?她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本来气得半死,突然就欢喜起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皇后言语的智慧也很高。
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麽?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徵,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所以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劝诫你的亲友,你要当什麽看?当宝贝看!所以《孝经》里面说的「士有争友」,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一个父亲要有肯劝他的儿子,他才不会做出犯法的事情,「则身不陷於不义」。所以现在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
那我们看一下,人听到别人劝的时候都会脾气就来了,所谓「忠言逆耳」,但是「利於行」。所以一个人有这个雅量能接受别人的劝言,什麽时候开始建立?你等他被拍马屁都拍习惯了,再来说一个人要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了。所以我们李老师,我们在深圳的李老师,他教孩子教到这一句《弟子规》说的「闻誉恐,闻过欣」,闻别人称赞我们,我们受宠若惊,还警惕自己我还没做到这麽好。闻过欣,闻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子「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刚好李老师教到这一段。
他教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跟邵老师跟几位老师正好在杭州讲课,然后回到深圳去之后,刚好要吃饭。这个邵老师就指出一个学生某一个动作,就指出她这个动作不大好,要改过来。这个话才讲完,这个女孩子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她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这个邵老师突然觉得很惊讶,你看这么一教,孩子马上能够欢喜接受。所以从那以后我们跟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的一鞠躬。所以当孩子从小能够建立这种接纳别人劝告的雅量,对他一生的帮助,那真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好,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
|
|
|
|
|
|
上集 下集
目录
|
|
|
|
|
|
|
|
|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