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教室 -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第三十八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4年11月30日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了处事应该有的原则,就是要遵循道义,而不是遵循功利。而遵循道义的人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所谓「得道者多助」;而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事的人,虽然可能一开始好像得到了一点蝇头小利,但是终究会失去人心,所谓「失道者寡助」。所以我们能够掌握做事的原理原则,依循这个道义的方向去做,相信一定有事必成,有愿也可以圆满。

  当然除了抓对道义的方向之外,处理事情还是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在自己的态度跟方法不正确,才把事情没有办好。《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今天你要到三军当中把一个元帅的头取下来,不算是最难的,应该还可以办得下来,但是你要去让一个人失去志向,那不容易,除非他自己要放弃,所以「匹夫不可夺其志」。纵使他是菜市场里面的小贩,只要他有志向要做哪一件事,你也不能轻易改变他;相反的,假如我们的志向很容易就变了,我们做事的坚持度不能够坚持下去,那自然而然事情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我们面对事情应该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跟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研究研究。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做事当中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你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你想像中这样,毕竟我们现在要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难的难在哪?难在「见和同解」。一个家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能够统一,这个统一倒不是去依照哪个人的做法做,这个统一是依循道义、是依循真实智慧,那这个家庭绝对兴旺,子女绝对会教育很好。所以问题难就难在思想统一,思想能随顺圣贤教诲,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公司行号也是如此,甚至於是政府单位都是要以「见和同解」,思想观念能够统一,才能把事情办得好。所以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你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该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以能屈者才能伸。

  但是你在屈的时候不要让人家看起来很委屈,这样人家会说,学圣贤学问的人都学了这麽痛苦,我们还是别学了。你应该要做得很欢喜才对,很踏实,那个笑容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那我们表现得欢喜之外,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常常能多请客、多送礼,常常能多慰问、多关怀。所以我们要学习像鸭子划水一样,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从容,但是在水面上划得特别快,该做的事因为我们还要替家人着想,又要替工作的这些同仁着想,所以刻不容缓,要赶快动。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时时处处从自己修身本分做起。这句话可不是消极,很多人听话听错,「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你不管,是叫你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你硬是要做到八分,会怎麽样?你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你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就好像这个朋友才认识你三天,你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他对你还不是很了解,你一下子拿这麽多书给他,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甚至於他拿回去之後都不知道摆哪里,觉得又不敢轻慢这些书,但是自己又还不是很了解,当你给对方压力了,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但是假如今天缘分具足了,已经是十分缘了,那你要做几分?明明就摆着你可以举手之劳去做了,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必是可为也,绝对不是不能做的。明明缘分都摆在面前了,你还口头禅说「随缘,再看看」,那成就众人的事就挡在谁面前?挡在我们面前,那这个不叫随缘,这个叫随便,随随便便处理事情,这要不得。

  尤其我们是处众人之事,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所以随缘叫三分缘做三分,十分缘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而随缘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所以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不能只体会在表面,还拿着这个话来推卸责任,那可要不得。当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你就能够去掌控应对之理。我们也不要说我现在就要马上随时随地都能判断缘分到几分,没有这麽苛刻,我们说要历事链心,经历事情多了,你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来愈好。举一个例子说,跟人讲话也要随缘,所谓「交浅不言深」,跟他认识没几天,你总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啥事都告诉他,这个在言语上就不懂得缘分观察。这话诸位朋友你也不要听错了,你听了之後又说一定要认识三年才可以谈真心话,这又听执着了,所以讲话不容易。

  比方说这个朋友明明只见第三次,但是他听到你在谈大舜的故事,他听到你在谈范仲淹的故事,他的眼睛都发亮起来,听得非常入神,你总不能在他很专注的时候说,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边就好了,以後再说。缘分是动态的,当你观察到说,虽然这个朋友只是几次见面,但是他的善根很深厚,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你是三年、五年,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的,可能交往个一个月,你都觉得好像已经经历过多少年的时间这麽样的熟悉了。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都要透过你不断的历链、不断的锻链才行。

  所以我们处理事情一定要有另外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不怕困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愈淬链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记得我小学记住一句话印象最深,「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所以一定要有淬链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所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感受得出来,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的挑战跟挫折,比方说我们大舜,他被父母误会了,那一段时间他还自己耕作,很辛苦,因为他的诚心,大舜还感动了大象来帮他松地,感动了鸟来帮他除草,我们有没有这种德行?诸位朋友不要摇头,「圣与贤,可驯致」,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你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

  像我们之前有举到的孙叔敖,看到双头蛇,怕其他的人再看到会惹来厄运,所以自己就把牠埋了,所以时时处处替人着想。但是他也不是一帆风顺,他是被仇家追杀,到最後躲到海边,很偏远的海边,应该就是我们广东一带偏远海边,後来被楚庄王找到,所以他也是经历很多的困顿。其中还有「百里奚举於市」,百里奚是秦穆公的宰相,是他最得力的助手。百里奚曾经被人家卖了当奴隶,苦不苦?能屈才能伸,而这些圣贤人就是在这点点滴滴当中才淬链出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对我们的教诲,夫子说「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历链为了什麽?为了成就我们还不足的地方,这不足的地方要赶快磨链补上来了,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我在高中的时候读了这段话都忘记了,因为读完之後觉得说,我不要做圣贤人,一定很辛苦,又不可以喝咖啡,又要忍受这麽多磨链,真的觉得不要做了。

  後来刚好在去年九月份到了海口,九月五号我到了海口,经过不到一个礼拜时间我们上了孔庙,因为推展中国文化,我们一定要去礼敬孔夫子。去了「三孔」之後,内心也是很感伤,因为三孔里面的碑文全部都摔坏了,只有两块没有破,为什麽那两块没有破?因为那两块太大了,有一块是康熙皇帝竖的,太大了,他们连动都动不了,其他的都被破坏了。三孔是门庭若市,结果我们去了周公庙,一个人都没有,不止一个人都没有,都快要荒废了,所以内心很感伤,我们可以推测到这个车水马龙去孔庙的人为了是什麽,是不是去深入中国文化?不是,为什麽?为的是怕人家问他说你有没有去过三孔,他假如觉得没去好像很丢脸,去看看热闹。真正是为了深入文化,深入圣贤教诲的人去了,绝对会去周公庙。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况,杨老师就说你自己回去,自己回海口去,我不能跟你回去了,杨老师说她必须留在北京架设一个全球性的中国文化网站,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超越时空来学习。我才到海口一个礼拜,就被判回去自己一个人做。诸位朋友,假如是你,你会怎麽样?所以人就是要靠境界、靠挑战来磨链,那个时候我们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我们真正体会到教育重要的人,都已经是立定志向做一辈子,所以是「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所以当局势如此,我们点点头就回去了。而当你有这分决心的时候,必然能感得很多人对你的帮助,所以虽然是只身一个人在海口,很快的时间就认识非常多的好朋友。

  而在工作的这三、四个月当中常常都是早出晚归,我真正体会到什麽叫披星戴月,早上有时候人家邀请演讲要出去,那我们固定的课程都在晚上,因为一般下完班才有时间,所以我们的家长课都开在晚上,所以晚上讲完课差不多九点半,九点半留下来,他们探讨一些问题,可能回去都十点多、十一点,所以回去的时候有时候会看看月亮,身体很累。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多休息」,怕我太累,我说「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躺下去七个小时起来又生龙活虎,但是心累怎麽睡都睡不饱。当我们觉得很多事应该做却做不了,那才累。明明看着孩子需要教育,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才辛苦。

  所以在我这几个月的工作当中,平均一天应该都有一场到两场演讲要讲,在这样的磨链的过程,又得到这麽多朋友、老师的支持,突然对孟夫子这段话有新的体会,夫子说「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最後的重点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突然在这段话的下面批了四个字,叫「甘之如饴」,那个磨链给你什麽味道?甘甜,为什麽甘甜?因为当我们体会到我们要做的事太重要的时候,我们只怕这麽重要的事我们做不了,这个时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我们不能让人生发生这样的遗憾。所以明明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明明知道传承文化最重要,就要赶快提起能力能够去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深怕自己的能力提不起来,所以在磨链当中,自己非常欢喜,也非常喜悦,所以人完全取决於你的心态问题。

  我们面对孩子也要引导他不惧困难的态度,小孩子思考能力,抽象思考没那麽强,我们可以用故事来告诉他。有两颗大石头非常有灵性,刚好被找来一家即将落成的佛寺,佛寺里面要雕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两块石头素质差不多,但是其中有一块比较略为好一点,所以就先拿这块比较有灵性的石头先刻。在这个刻的过程,这颗石头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要给你刻了」。这个雕刻师就好言相劝,「你再忍一下,就两个礼拜就好了,就十天就好了,你能够忍得下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释迦牟尼佛像」。它一听,说「好吧,我再忍两天」。结果在这两天过程,它还是一样拚命的喊叫,喊得雕刻师的心都快碎了,最後说「好吧,那你就先歇一会儿吧」,就把它放在一旁,然後就对另外一颗石头说,他说「我现在要雕塑你,你可不能喊痛」。这颗石头说,「我绝对一声都不吭,你大可放手来雕塑,来磨链我」。结果一边雕的时候,因为雕刻师被第一颗石头影响,还会问它会不会痛,这第二颗石头都没有任何的怨言。

  终於两个礼拜过去了,雕出非常庄严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雕得很庄严,所以万人空巷,统统来膜拜。结果因为太多人来了,踩着地上尘土飞扬,最後必须想办法,看看旁边还有一颗(第一颗)大石头,就把它打碎铺在地上,所以第二颗石头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第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所以一个人假如不愿意自立自强,他就会落得被人轻视,被人瞧不起;一个人真正有志气,不断淬链自己,他就会赢得身旁人对他的恭敬,对他的推崇。

  所以诸位小朋友,你们以後是要让人时时瞧不起你,就像这个石头被踩在地上,还是希望人家看到你都尊敬你、都佩服你,这你自己选择。你可不能等到人家把你踩在地上了才在那里抱怨,那就为时已晚。那你以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绝对不是到时候才来提升能力,必须从现在开始用功学习、用功读书,有真实的学问才能让人高贵,才能让人尊重你。

  所以我们透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生起「勿畏难」,生起时时处处要磨链自己的一种心境,他就会不怕辛苦,而他不怕辛苦又能够深入学习,只要突破了这个怕辛苦的心理,他真正进入学问,不用多长的时间,他就尝到学问的乐趣了,这个时候你连推都不用推他了。我们现在读书还用人推吗?不只世间学问如此,就像学习中国的六艺,他只要真正不怕困难,突破进去了,他尝到学习的乐趣,你也不用推他了。所以我们书法老师李老师,他很多的学生学得很好的都不是父母催他的。所以任何对事的态度,我们也要循循善诱去引导别人,去教导孩子。

  处理事情的态度还有一句很好的教诲,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诸位朋友觉得这句话有没有味道?很多人对这句话可能会觉得有点消极,其实中国话里面都是遵循中道,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而中国圣贤这些教诲真的不是你用想出来的,你愈去力行,你就愈会体会到它的法味很浓,而且每句话可能你二十岁是一个感受,三十岁一个感受,七十岁又是另一个感受,随着你心境的提升,你对这些教诲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为什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当我们每天问着要收获的时候,你已经把时间都耗在哪?耗在患得患失之中,你的能力都耗掉了,你就不能全心全意好好把事做好。所以我们看假如教育孩子,教育乃百年大计,我们学了几天,教他做《弟子规》,三天就要求他要做到多少,你每天就看着他怎麽又没做到,内心就起烦恼,一起烦恼,你办起事来就很难达到十分的效果。所以只问耕耘者,他了解到蹈法自然,我只要尽心尽力把对的种子种下去,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你的心很平稳,平稳的时候做事才不容易出错,所以这些态度、这些心境,才能够让你的心时时处於能够应对事情的状态,所谓「心平气和」,气和才不会跟人起言语、行为上的冲突。

  为什麽要提这麽多做事的态度?因为人往往不是被别人击败,都是被自己击败,所以这些心态没有建立好,往往走到一半就被自己的藉口打回来了。刚刚到九龙公园看到种了一团的树木,它上面写着「迷宫」,谁让我们迷了?色不迷人,人自迷。相同的,事情本身没有障碍你,是我们自己被自己错误的想法障碍住了,因为现在人做事都很急躁,都很急於求成,急於求成已经跟做事的道理背道而驰,他就不能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欲速则不达了。所以明明很多是好事,总是做不起来,这个就要反观自省,自己有哪些思想观念太执着要赶快放下,提起正确的应对态度,这个就很重要。

  很多朋友他们就说,「蔡老师,你讲课怎麽都不用拿稿子?」俗话讲「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所以中庸里面有跟我们提到「凡事豫则立」,做任何事一定要预备好,像我们求学问要先温习,做任何事就像盖楼房一样,先把地基扎好,所以准备动作很重要,你任何事情都没有预备就急於求成,就很不容易把事办好,所以任何事你要能够看得远。

  像我要来推展中国文化,其实应该是在两、三年前就有预感,因为自己在教学生的过程深刻感受到圣贤教诲对学生一生的受益,当然是因为自己先受益了,也从学生身上印证到,所以特别有这样的一种使命要去做。那我又是独子,诸位朋友,我又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所以一下子假如我全身投入,对於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种很强烈的冲击。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尤其母亲都很疼儿子,所以我有预感以後要远行,所以我在两、三年前就跟我母亲讲,我说「妈,你看我们这一生这麽幸运,能够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的人生改变这麽大,那其他的人不见得有机会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有责任要把这个教诲传递开来」。我妈妈听到这里都频频点头,很有道理。接着我就说,「妈,你要把你儿子捐出来」。我妈妈听了就在那里笑。两、三年前就开始讲了,常常看她心情很好的时候就陪她坐一下,然後就给她嘀咕嘀咕。突然两、三年後真的机会来了,一讲,她马上很能接受,所以这个叫「豫则立」,这个豫不是你准备好了,还要让你的家人的心也准备好了。

  我们整个演讲的能力绝对不是刻意去训练,确确实实还是存心当中真的感受到圣贤教诲的好,希望能够透过我们的嘴让更多人得利。所以从去年到现在讲课差不多三百五十场,但是这是台面上的三百五十场,台面下的绝对超过七百场,为什麽?因为不是站到讲台你才磨链,时时处处与人交谈都是提起正思惟,提起圣贤教诲,讲电话也绝对不耽误时间。所以因为你平时就在练功夫了,那你站上讲台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时时对人讲话我们都是提起真诚,那你平常就是这种态度,那站起来也很自然就是这种态度。

  我记得在两、三年前有时候跟我母亲,我在通电话,我母亲就说,你怎麽每次通电话都通那麽久,她说你怎麽这麽会吹牛,母亲跟我开开玩笑。突然有一天我就跟我妈妈说,我说「妈,你刚刚听我跟这位朋友聊天,有哪一句是废话?有哪一句是吹牛?」我妈妈停了一下,想了一下,「没有」。我说「妈,下次你不能再说我吹牛」。但是我接着又跟我母亲讲,我说别人打来电话都是一种缘,缘起缘灭,下一次缘再起还要有前置作业才行,今天你跟他已经聊到某个理了,你不跟他聊透,下次来还要再热身一下。而一个理要讲透,少说要十分钟,是不是?多的话可能要一、两个小时都不止。所以我们今天不是说真的很爱讲话,是讲了之後,你不给人家讲清楚,这样对不起人,对不起这个缘分。所以因为我们有这种态度,所以一点一滴就开始积累讲话的能力,到最後刚好机会来了,也不会觉得太唐突,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有预备,在心态当中预备,在能力当中要赶快酝酿,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所以我都跟我很多的这些老师,我都跟他们说,我说你们比我幸运,我是赶鸭子上架,被推出来的,现在我想多念点书有时候时间都来不及了,你们现在比我幸运,现在还可以多念点书,厚积薄发,所以也是以这样的一些观念跟这些老师共勉。当你现在还不是很忙的时候要赶快充实,赶快提升起来,真正等机会来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欢喜的去做,所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孔子很赞叹他一个学生叫颜渊,颜渊有很多的德行,在《论语》里面孔夫子说颜渊是「不迁怒,不贰过」,所以颜渊的改过能力很强,而且他不迁怒,所以他惩忿的功夫也很好,然後颜渊又「一箪食,一瓢饮」,所以颜渊的窒慾能力也很强,所以颜渊确实做到修身的功夫。在《论语》里面也同时提到颜渊是「无伐善,无施劳」,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所以很谦卑,也懂得把功劳让给别人,甚至於是觉得这些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俗话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一句话很深。

  我记得我第一次到深圳,过两天我到了一个祭祀三皇五帝的图书馆里去,除了祭祀三皇五帝之外,里面还有万姓宗祠,有一万多个中国老祖宗的姓氏,牌位就立在一片一片的墙上。我一进去的时候整个人被震慑住了,当我回过神来,我就对着每个墙壁磕三个头,当我在跟每片墙壁上的祖宗牌位磕头的时候,内心非常的惭愧,万姓的祖宗在这几千年来点点滴滴给我们这麽多积累的智慧,而我们这一代的子孙却是拿什麽回报,却是糟蹋他们的教诲,所以内心觉得救驾来迟,我们太晚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所以一边礼拜,一边忏悔。

  而在这做的一年过程当中也遇到很多的挑战,确确实实很怕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假如没有做好,那会断送掉很多子子孙孙闻圣贤学问的机会,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的内心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深怕做不好,误了他人的机会,所以时时告诉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做这些事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尽的本分之事,而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在做的过程也才不会沾染了名闻利养,也才不会因为名利而堕落,所以这个态度也要时时提起。

  我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时候,也得到他很大的提携、很多的教诲,其中一进门的时候看到两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这件事真正对国家有利益,纵使舍掉生命,纵使会灾祸,他也会勇往直前去做,所以林则徐有这样的处事态度,所以他所做的事几乎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看林则徐先生烧鸦片的决心,这一把鸦片不烧完,中国人不知道会成为什麽样子。清朝末年就是因为吸鸦片,整个国人变成东亚病夫,所以林则徐排除万难,只为利益江山社稷。而林则徐把鸦片销掉的方法是不破坏任何自然环境,所以环保,林则徐在几百年前就做到了。所以方法从哪里出来?从真心,真想把事做好一定会找到好方法;所以林则徐他又不是学这个的。

  後来林则徐先生处於逆境的时候,被流放到新疆偏远地方去了,但是他在那里也不会因为患难而减少他为人服务的心,所以他在偏远地区还大兴水利,造福了偏远地方很多的人民的生活,他们种植农业的技术,林则徐教导他们的水利技术,现在新疆、甘肃地方的人还在使用当中,所以林则徐这种百折不挠的决心也是处事很重要的态度。

  林则徐先生他的教诲当中有一段教诲很短,但是很精辟,他总结了人生有十个事情你假如做了,对你的人生一点益处都没有;相反的,你假如不朝这样做,而是朝反方向做,那你人生就很有益处。他归结成「十无益」,这十个教诲,我的感受是都把做人做事的根本抓到了。我们先看前两句,「不孝父母,奉神无益」。今天我们去事奉神灵,去接受儒、道、释三教圣人教诲,重点在哪?要依教奉行,不是你每天给他上香,那没有用。而三教教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诲是什麽?百善孝为先。而你真正行孝行善,你才能够得到福分,才能够千祥云集,所以真正去依教奉行的人自然就很有福分。而你连这个最重要的教诲都不做了,纵使每天三柱香,也一点帮助都没有。第二个,「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连最亲的兄弟都处不和了,出去外面还会照顾朋友?没这个道理。所以在家里面兄弟就能和睦,就能互相提携、互相协助,就懂得有这种兄弟的道义,自然而然出门在外就懂得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朋友。

  而林则徐先生头两句也是修行的根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身要遵循正道来修,而修道的核心在哪?在仁慈,时时处处替人着想,这个叫第一等学问。而仁又要从哪里下手?《论语》告诉我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所以修道的根本在孝、在悌。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态度从家庭扎根,所以一个人人格最重要扎根的地方就在他的家庭教育之中。所以为什麽古代这麽重视女人的教育?因为家庭当中孩子受谁的影响最大?母亲。怀胎的时候禀承母亲的气节,然後生出来的时候常常视其仪,看母亲的举手投足,然後又受她的教诲。所以一个社会要安定,必然要从家庭的安定、夫妻和乐、孝悌做起。好,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上集  下集  目录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