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教室 -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第十九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4年11月24日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那提升的方法莫过於要好学,要勇於改过,要能够不断力行,这样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夫子在「中庸」里面提到「好学近乎知」,「智、仁、勇」是「三达德」,您只要能够遵守这三达德去求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的人离什麽就近了?离智慧就近了。

  我们刚刚提到的「共学,适道」。再来,「可与立」,还有「可与权」,这四个境界一开始就是「学」,学习的「学」。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你有学习不见得能够真正去落实走这样的正道,「未可」是告诉你不见得,但是它同样也告诉你,其实你只要肯好学就可以提升境界达到「适道」;你继续好学,就又可以从适道提升到屹立不摇的境界;你继续好学,又可以从屹立不摇提升到通权达变,所以这一句教诲的核心还在「学」字。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时时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那他的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除了好学之外,也要勇於改过,所以「知耻近乎勇」。当我们不断的学习,然後自己的过也没改,那就好像你拿了一个水桶在装水,底下破了两个洞,水能不能装满?装不满,所以也要同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够让道德提升,所以要「知耻近乎勇」。

  「力行近乎仁」,惟有你真正去做了之後,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你的家人,去对待你的亲友,你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你不关心你的孩子的时候,你都不觉得他有很多需要;你真正接近他,真正替他设想,你才能感受到原来他有这麽多需要。常常很多老师都会问我,他说「蔡老师,你为什麽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志,不怕辛苦,去推展中国文化?」他们都觉得有时候冲劲很强,三天之後就怎麽样,又稍微气球又消下去了。我跟他们说,我说「你假如有被八十岁的仁慈的老者给你跪过,我相信你睡觉都不会睡超过七个小时」,为什麽?因为你去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是这麽样的迫切。

  因为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的时候,讲到第三天,中午吃完饭才刚走出来,一位八十岁的老者看到我,马上就跪下去了,我的动作还挺快,因为我以前是打羽毛球的,所以瞬间救球的习惯是已经不用思考了,所以我马上人就扑过去了,两只脚也跪下去,刚好把他扶起来,我就把他撑住,我说「老人家,起来说话,别这样」。结果老人家一站起来,他说「蔡老师,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个要求」,他说「第一个要求,我是新疆乌鲁木齐的人,新疆没有这麽好圣贤的教诲可以听,你一定要到新疆去讲课」。他都已经八十岁了:

  问:他那一跪为谁跪?

  答:为老百姓跪。

  对。所以不是我在教他,是他在教我们这些年轻人。人家不为己,他的儿子已经在大学当老师了,他这一生是不愁吃穿,但是他念念是想着要为人民。

  他说「第二个,一定要把你们讲课的碟送我一套,我还要去送给别人」。所以我跟我们一些在推广文化的老师说,我说当你真正在接触这麽多人群,当你从内心真的感受到他们的需要,他们对於圣贤学问的渴望的时候,你的那颗仁慈之心就会提升了。所以确实,当你愈去落实圣贤思想的时候,愈落实圣贤教诲,你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这样子你就能够处处替人着想,处处帮助别人的需要。所以智、仁、勇(三达德)对我们提升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

  五伦关系最後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而您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那您很快就能把这五伦关系做圆满。这三个字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三宝,哪三个字?「君、亲、师」,君亲师与天地并列五尊,万物当中最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而「君亲师」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这样的君亲师才能真正让人尊敬。君亲师到底它的本质是代表什麽?在外在来看,「君」是代表领导人,「亲」是代表为人父母者,「师」是老师。而它深层的本质,「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这是「君」重要的含义。「亲」是父母,用一份关怀,用一份爱护,这是亲的本质。再来,「师」代表处处引导他,教诲他,就是言教的角色,所以「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对一个人一生特别重要。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觉得孩子很难带;为人长官的人觉得员工不听话;为人老师者觉得学生不受教,不好教,所以是谁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是学生有问题,是员工有问题,这样对不对?这样子就很难契入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圣贤教诲有一句心法,诸位记住了没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实为人领导者,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只要把「君亲师」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员工培养好。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麽现在当老板的人,员工不听话?因为他当君的时候,他有没有做到以身作则,他没有做到,他可能只是他有钱,怎麽样?要求部属,他有这个权位,拿权位压别人,这麽一压,表面上员工很听话,等你不在的时候,阳奉阴违了,所以不能用权势压人。我们《弟子规》说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应该是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感化、去带动员工,这才是君的角色,所以领导者连君基本上没做好。

  再来看看他有没有做亲,有没有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当一个老板把员工当亲人看待的时候,他的整个公司的气氛会怎麽样?那绝对是互相关怀,互相照顾。我们当领导者出外旅游,比方说到海口去,去玩了七天回来,你的这些部属都知道你去海口回来,结果你一回来,两手空空,代表你出去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他们,他们本来想说还可以有椰子糖可以吃个一、两颗,结果都没半颗。假如我们一回来,马上把椰子糖、咖啡这些特产拿回来放在办公室里面,说「来,想喝的时候自己泡」,他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所以那个工作气氛就很不一样。当员工的工作气氛好,工作效率自然就好;假如气氛很不好,很多员工在这里长期工作,可能连身体都搞坏了。所以工作气氛要靠领导者有对下属的这种关怀,这种以亲人对待的态度。

  领导者假如又能够做到师,因为我们的部属,他不是一来什麽能力都会了,也是要透过你点点滴滴的指导,你的耐性,抓住一些机会点提升他的能力,当我们还有这种老师的态度对他,部属跟着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进步跟成长,他也会时时念着你教导他的这分恩德。所以当一位领导者做好君、做好亲、又做好师,那绝对会赢得部属的爱戴,所以领导者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把君亲师做到。

  再来,很多为人父母的觉得孩子不听话,那我们来看看他君亲师有没有做好。先看他是为人父母,请问他有没有爱护孩子?爱护孩子还要学习,不是你想怎麽教就怎麽教,这样会像《弟子规》说的,「但力行,不学文」,不学圣贤文章,「任己见,昧理真」,你都只是用你的想法去照顾孩子,结果不只对他没帮助,有可能害了他。所以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你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比方说很多父母很爱护孩子,深怕他太疲劳了,深怕他太多压力了,所以啥事都帮他做得好好的,这样有没有爱护孩子?所以我们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承担挫折?能不能承担压力?没有,当他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他这个人生会不会走得顺畅?他这一生可能不知道会在哪一个关键就倒下来了,所以真正爱护孩子的人应该懂得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磨链,让孩子历练才对。前几天我们举的例子,卢叔叔的小孩,他是创造很多机会给他孩子磨链,孩子出来找工作,居然是董事长说你要多少薪水自己开。没有之前父亲给他的这麽多磨链,他的能力能出来吗?所以爱护孩子你要有理智,你要能够深谋远虑,所以为人父母爱护孩子也要透过学习才行,不然你连「亲」这个角色都没做好。

  再来,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我们常常举一个例子,父母都要求孩子要好学,然後自己坐在那里看电视,然後说「你赶快给我去念书,我数到三,不然就打你」。孩子在那里依依不舍还抱着墙壁、抱着柱子在那里撑着,後来说「最後通牒」,他才走上去。这麽一走上去,脑子里在想什麽?想那个女主角、男主角现在会怎麽样,他坐在书桌上能不能静心的看书?不行。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都拿着圣贤的要求要求孩子,从来没有要求自己,所以当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请问我们的孩子服不服气?不服气。不服气,那个怨气会开始积累,突然积累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的时候,他就不听你讲什麽了,你拳头大,我的拳头比你更大,这个时候就发生逆反现象就出来了。所以很多人说逆反现象是正常的,这句话对不对?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这些观念很多都是似是而非,其实都是错的。

  我们去参加一些初中、高中的亲师座谈,很多老师说,孩子到这个年龄出现逆反现象是必然的,有待商榷的话。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从来没有记载,小孩子从小在青春期的时候一定有逆反现象。这个是结果,这个结果在这几十年当中结出来,这个果子在几千年当中没结出来,那我们这一代的人还真厉害,把这个恶果瞬间结起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老祖宗就没有结这种果子出来。所以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几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视教育,而教育当中首重的是孝道,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给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哪来的逆反效应?哪来的逆反现象?所以不把真正原因找出来,只在那里每天担心我儿子以後一定会逆反,不知道吓出多少病来。

  我父亲那一代哪有什麽逆反现象!父亲那一代父母这麽辛劳,时时想着把书念好,能够奉养父母,哪有一个逆反?像我这个年纪就差不多有百分之六、七十有逆反了,我没有,我还去跟我母亲求证说「现在都说有逆反,我有没有?」我妈妈想了一下说「没有,还算合格」。所以当我们从小对父母有敬畏之心,从小父母都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我们的内心对父母只有敬、只有畏,敬畏而已,哪来的逆反!

  我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吃完饭休息一下,两个夫妻就进房间看书了,那我们这三个孩子会不会坐在沙发翘着二郎腿看电视?不敢,乖乖的去看书了,所以我们家是从来没有叫孩子看书的,我母亲每次上楼都是叫我们赶快去睡了,不要再看了。所以常常我母亲脚步声听到了,还没上楼,我的姐姐就已经把她的声音传出来了,「去睡觉了,不要再看了」,因为父母以身作则,所以孩子很自然就效法。古人说「身教者从」,身教,他就跟从你做;「言教者讼」,你只是在嘴巴上要求,自己都没做到,到最後家里的人一定吵起来,孩子一定不服你的指导。所以现在为什麽孩子教不好,因为大人以身作则没做到,甚至於孩子在劝你,「妈,不要打麻将了」,你还给他打一顿,以後他听不听你的话,根本不可能听你的,也根本不可能尊重你。所以父母「亲」没做到,「君」没做到,「师」没做到,有一些该教诲他的时候都视若无睹,这样也没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

  还有的家长更夸张,很没有教育敏感度,有一个陕西的教育官员说,他有一个朋友有一天跟他说,我儿子真聪明,因为有一天他跟我要两块钱,我拿了一张两块钱的给他。他说:爸爸,我要两张一块的。他爸爸就问他:那不是一样吗?为什麽要两张一块的?他跟他爸爸说:因为两张,我可以送去给教务处、训导处两次,每次可以加十分,拾金不昧。他的爸爸很高兴,你看我儿子这麽聪明。这位教育官员听了时候在那里「唉呀」。父母教育的敏感度有没有?没有,他还想说我儿子脑筋真好,他的孩子已经开始说谎,不老实了,要的是那个虚名,所以为人父母该教的时候可要好好教。所以为什麽现在的孩子教不好?我们为人父母的人没有做到君亲师。

  为人老师的人有没有做到君亲师?所以老师常常拍桌子,学生真不受教,其实我们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哪里做不好。我们看现在为人师的人好像有在教诲小孩,每天只看你为什麽考这麽差,手伸出来,统统只抓分数,你只抓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不会尊敬你的。我从小在初中、在高中都算是很好的学校,在初中的时候那真是逼得不得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英文考了一百分,我很高兴,高兴没三分钟,我们老师讲了一句话,下次月考退步一分打一下,我从高兴变成忧伤,因为我下次铁定被打,後来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

  因为我从小有父母的教导,所以常常都是对人都很厚道,所以从来不责怪别人,因为我父母从小到大没有在我们面前讲过哪一个人的是非,所以往往我们姐弟发生事,第一个反应先检讨自己。但是其他的同学就不这样了,当老师常常都是这样恶言相向,都是这样子打,对他们的自尊心伤害很大。我很多的同学智商都超过一百五,一百四、一百五的大有人在,我才一百一十八,所以他们的头脑反应都比我好很多,结果因为老师常常都是骂、都是打,他们开始出现厌学的现象,到最後高中也没考好,很多同学连高中都没念完就退学了,所以教也要教对。你这样子为人老师的教错了,伤了孩子的心,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的时候,你同时把孩子一生的学问、道业都砍断了。所以我看到我这些同学,我内心都觉得很惋惜,但是我想想我们这些老师,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他们确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整个大环境就要求他们什麽?你就是把分数逼起来,当考上好学校的学生愈多,我们学校就愈成功。

  要慎思、慎思,现在人要的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孩子的人生?我们为人师的人真正要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我们几年、几十年的教学是不是成就了孩子?不可以在这个洪流当中迷失掉了。现在大半的人对人生的追求方向是偏颇的,我们可要谨慎,不能随波逐流。

  当我们为人师的人真正抓到了成就孩子一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才是为人师最重要的事,那你这个「师」才开始走上正确的方向。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老师。我们在杭州演讲,那位武警四十岁了,他才知道人生的对错,假如他是十几岁的时候就懂了,他的人生绝对截然不同。我们为人师的人不能再让很多人人生的遗憾,继续在我们学生的人生发生,这是为师者的一个良知。所以从这个「师」当中我们要先抓到「教什麽」。

  再来,为人师的人也要思考我们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当一个老师好学,当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都能旁徵博引,举很多历史故事,学生光看到我们这种教学的态度就会深深的吸引他,所以当我们好学,学生自然好学。再来,「亲」,我们为人师的人有没有处处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的亲人、小孩一样看待?当我们有这样的态度的时候,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就会很深,而你所讲的教诲他也会吸收得很认真、很用心。所以当一个老师真正做到君亲师,他绝对把他的老师工作做得很圆满。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在五伦相处当中去思考自己有没有做到君、亲、师。

  父子关系,我们当父亲有没有做到君亲师?再来,孩子对父亲可不可以做君亲师?可不可以?「大道不器」,宇宙人生大的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你要把你儿子的这个角色本分做得很圆满,你也要做君亲师。所以你当君的时候,你以身作则,你用德行去感动你的父母,你希望你的父母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让他的晚年身心能够轻安。那你的道德学问要怎麽样?要比你的父母还好,所以你要做君。再来,你要做亲,要时时处处关怀父母;你要做师,你对於很多道理要能融通,要能懂得抓住时机来引导父母,因为一个人思想观念的成长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你在引导的过程,当然我们孩子演这个师,态度可不能像老师骂学生一样,那你就没有学得灵活,这个师是有一种抓住机会引导父母,但是在态度上还是要「怡吾色,柔吾声」,态度要对,所以父子关系要做君亲师。

  君臣关系可不可以做君亲师?你说「我是部属,我怎麽做君亲师?」其实你只要很有德行,你的上司会向你学习,你处处为上司着想,把他当一家人一样看,那你们就惺惺相惜,该劝谏他的时候,该用言教的时候,你要抓住时机劝导他,那你也做到师,那你的领导人、你的上司一定会非常珍惜你这种部属,也会好好提拔你。所以父子关系要做君亲师,君臣关系做君亲师,那夫妇关系呢?同样做君亲师,当你的另一半打从心里佩服你,你都以身作则,你的话就很有分量。时时关怀,做到亲的角色;抓准时机开导他、劝导他,这个就是师的角色。兄弟也一样,最後,朋友,甚至於同事,也可以做君亲师。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说,我进了这个公司就是因为有这个同事在生活面、在工作面给我很多指导,甚至於在我的人生价值方面也有给我很多启发,你有没有听过你的朋友谈他的另外的朋友是这麽样谈出来的?有没有?没有。我有听过,我一些朋友就说,我就是遇到我这个同事,我的人生才这麽不一样。为什麽他对这个同事有这麽深的感受,这麽深的感谢?一定是他的朋友有做到君亲师,有在工作、在生活当中给他当好榜样,然後在生活当中有给他很多关怀。在他工作不明白,很多能力有缺失的时候,他还会主动教导他,所以他才会对这个同事有这麽深的感谢。所以当我们在任何一个人与人关系当中都能够做到君亲师,那每个接触你的亲友都会对你佩服,见到你都会很欢喜赞叹。所以「君亲师」这三个字,这三个态度,我们时时拿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假如能这样去观照,保证你的道德学问会提升得很快。我们五伦关系到这边告一个段落。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是学习的次序。学问学什麽?学道德,学五伦大道。我们前面的整个课程就是讲解了这个五伦大道,当道理明白之後要进而去落实,所以整个学习的顺序也是很关键。在我们的讲义里面有写到「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後一个是什麽?「笃行」。那我们来看一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四个步骤,其实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道理搞清楚,道理搞清楚,这个叫「知」的部分。最後一个步骤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要做到,要落实,所以叫「笃行」,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当你知道的很多,但是都没有做,这样有没有学问?这样不只没有学问,而且有害处。知道愈多,愈不做的人,一定会很傲慢,所以《弟子规》里面有两句对求学问很重要的开显,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力行,但学文」,不去做,只是一直读书,一定会「长浮华,成何人」,绝对不可能成就学问。但是只是去做,都没有学习,「但力行,不学文」,那就「任己见,昧理真」,就只朝着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结果做下来事情也没做好,自己还很多抱怨,那就是「任己见」,没有去顺从圣贤教诲。所以很多人人生也很认真,也很努力,但是他人与人的关系始终没有处好,这个就是没有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把道理搞清楚,进而去落实笃行。

  而落实的时候要落实在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你的生活,在你的工作,在你的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於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古代人求学问的态度如何,这个我们值得来学习。很多人求学问都很有意愿,常常听朋友劝告也好,或者听一场演讲下来,觉得道德学问很重要,马上回到家里就把书柜里面那些书赶快拿下来,一摆,七、八本书都放上去,说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的把这些书读完,这个热度持续几天,可能三天以後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常常立志要好好读书,但是也常常就荒废掉,所以古人说「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没有这种态度的人常常在那里说,我这一阵子一定要把书好好读好,我的人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学,但是後来怎麽样?又不见了,这种志向常常会不见,到最後自己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就没信心了。当然一个人的志向能够坚持下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要先立定好志向,你这个学习才能够贯彻下去,人生没有目标,你很多的努力到最後就没有动力了。

  其实我是常常立志的,常常下决心要好好念书,每次我记得高中考试也好,或者大学考试也好,每次考完试,我总会说下次以後我一定好好念书。我还记得大学考试,考试卷後面老师都会有一行写到说,「您对这个学期的学习有什麽样的感受?」我们就会开始发露忏悔,开始说我们不够认真,这个暑假我一定会用功读书,然後写一写,老师看了还有点欣慰,就没有把你当掉。所以也是常常立志,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坚持下来。我到外面出社会开始工作,也换了七、八个工作,所以我父亲看我觉得我都是三分钟热度,你们看得出来吗?你们太仁慈了,都没有给我难堪,我就是三分钟热度,热一下就冷了。但是诸位朋友,我为什麽会冷掉?因为我每次热爱一个东西,後来发现它不是我想要的,我就又离开了。

  我曾经在教育训练机构待了两年的时间,专门办很多课程给人家来上,结果一来上都是几千块,甚至於有上万块,我很热衷,为什麽?因为他们假如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这种工作很有意义,所以我是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但是做了几个月下来,我发现很多上完课的人,人生有没有变?没有变,不只没有变,他们更辛苦,因为花了那个钱,经济压力更大,所以我看不下去了,我赚的钱是制造他们的痛苦,後来我就离开教育训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就是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所以後来我们也不愿意继续这样子做下去。当我离开的时候,因为还有这分良知,所以离开之後,可能是老祖宗冥冥当中的祝福,我就翻开圣贤经典,结果一翻开,那个情绪无法形容,坐都坐不住,站起来拍桌子,说这麽好的教诲,双手奉送给你,你不要,还去花一大堆钱,所以觉得自己实在是很愚痴,也很庆幸终於打开了,那更有一份使命,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的三分钟热度从此消失了,因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

  我在一开始学习的那几个月,我的父亲常常进到我的书房看看我,然後就跟我说,这几个月你读的书比你这十多年加起来还多。我父亲很惊讶,这个三分钟热度的儿子怎麽变了,我就看看我父亲,也没答话,因为我们要表现到某种程度才是我们说话的时机,话不要太多,要沈得住气,所以我笑一笑,继续看我的书。所以就在这整个接触的这五、六年,方向目标就没有再换过。那也深入经典当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对於求学问的态度确实我们是跟不上,只要下定决心,终身不改。

  所以「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就提到了我们圣贤人求学的态度,我们来看一下。「有弗学」,真正要学了,「学之弗能」,学了之後没有学到会,「弗措也」,绝对不中断,很有决心,所以学一定要学到能、会,他才肯罢休。所以这一段教诲对现代人,常常都是阳奉阴违,真正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因为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而恒心就是求学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所以博学一定要学到能。「有弗问」,有去请教别人,「问之弗知」,问了之後没有知道,没有搞清楚,「弗措也」,这个措就是不放弃。所以你问别人,请教别人,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问到懂,很多人问别人没问懂就算了,所以学问常常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打紧,别人问你,你还随口给他说说,那又害到别人,所以问的话一定要问到知道。所以我们看看古代人的那种求学态度,确确实实我们要学。

  再来,「有弗思」,有去思考,慎思,思考,「思知弗得」,思了之後没有定论,没有考虑清楚,怎麽样?也不放弃,「弗措也」,一定要思考到有定见,思考到知道自己要如何下手才行,不然像我们很多会议开了两、三个小时,想到最後说,好了,下次再说,哪有那麽多时间在那里下次再说?所以思考一定要有所获得,有所定见才行。再来,「有弗辨」,有去辨别,「辨之弗明,弗措也」,你去分辨一些人,分辨一些事物,一定要分辨到明白了才可以放手;你没有分辨明白,绝不放弃,不然你不就白分辨,白去判断了吗?最後,「有弗行」,你有去力行圣贤教诲,但是「行之弗笃」,就做得不踏实,不够紮实,这样也不行。你不能圣贤教你要孝顺父母,你才做二十分,这样行不行?这样不行,所以一定要做到非常紮实,笃行,笃实,才能够算是把学问扎好。

  最後提到了「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就做到了,没关系,我们不气馁,勤能补拙,他一次做到了,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决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当人有这样的决心求学问了,「果能此道矣」,虽然愚笨也会明白,开智慧;虽然软弱也必能变成一个刚强、一个很有行事原则的人,所以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下一节课我们就进入整个学习顺序,先到这边,谢谢。
 
 
  上集  下集  目录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